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卫国:
自主创新是农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农药行业产业集中度不高,中小型企业众多,但有影响力的企业少,有先进管理理念、先进管理模式的更少。而且行业内多数企业或多或少缺乏长远战略规划,定位不清晰,追求短平快,还存在产品、营销模式同质化,只注重外包装,定价不合理,不做渠道管理等问题。总体上看,管理理念、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生产等方面都与国外大公司存在差距。
自2009年起,我国大部分农药企业都陷入了增长乏力、经营困难的境地,原药企业利润连续下滑甚至亏损,制剂企业也增长乏力。这两年,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部分企业销售额虽有所增长,营业利润却普遍下降。但跨国农药企业却在这两年得到快速成长,并在我国的农药市场逐渐取得垄断地位。
缺乏自主创新的专利产品和技术是国内农药企业面临当前困境的主要原因。我们国内企业要突围,就必须在创新能力上下功夫。
在国际市场,由于缺乏专利产品和技术,中国农药企业要想接到非专利产品的订单,必须靠比其他国家更低的价格。如此一来,中国农药企业在国际农药价值链上只是充当着代工者的角色,缺乏定价的话语权。而在国内市场,由于企业生产销售的多为非专利技术产品,只要产品有一定的利润,就会吸引那些自认为不会成为多余者的资本涌入投资,直到把一个产品的边际利润做成零为止。
在缺乏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的情况下,国内上规模企业在国际上与跨国农药企业专利技术和产品上的差距很难缩小。因此,提高国内农药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北京燕化永乐农药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勤军:
农资企业走向大合作时代
北京燕化永乐有限公司最早6年前从生产农药制剂开始进入农化领域,目前已延伸到高效合成农药这部分,渠道也有所探索和创新,一部分进入了国际市场,但在农药界是一个比较新的企业,需要不断地学习。
为了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需要研发、生产和推广各类新产品。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生产链越来越长,但规模效益却越来越差。因此,我们在全产品生产、营销拓展过程中实施的策略是:通过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精细产品定位,实现全产品的拓展,先粗化再精化,最终实现做强做大。第一,避免误区,先做加法再做减法,追求明星产品的目标,从而形成了规模效益,同时将这些单品进行产品组合,满足客户的需求;第二,通过满足客户的最终需求,我们针对一些农作物的试验示范进行了重点的推广和销售,从而提高了单品的销售量。
此外,为了构建可持续的明星产品,我们坚持产品是渠道建设过程中最主要的载体,确定了企业的持续发展的方向以及长远战略。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需要在同行业中与其他企业共建渠道,实施渠道为王的竞争策略。此外,我认为农药企业之间,或者和肥料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使得我们的农资市场走向一个光明的未来。没有好的产品,消费者不埋单;没有广阔的渠道,产品销售受阻。因此,渠道建设可以吸引客户和厂家。只有互相走进对方的家门,为消费者考虑,走进农资企业大合作时代的愿景必将不会久远。
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庆:
“药肥一体化”是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在我国农药和肥料是农业生产的必需物资,单独使用使农户的劳动力成本增加,将农药、肥料“合二为一”将是农资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肥料、农药销售的渠道终端相同,都在农村,服务农民,为农作物的科学生长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服务。“药肥一体化”不仅能节省成本,还能节省操作时间,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将农药与肥料合剂推向市场,把药肥合剂制造发展成一种工业。
根据农药和肥料的特性有机结合起来,把植物保护与植物营养合二为一,提高产品自身价值。“药肥一体化”操作可以达到省时省工、操作简便、使用安全、相互增效、增产增收等作用,其优势显而易见。当前,最有发展潜力的药肥一体化的产品是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与水溶性好的肥料(中微量元素及氨基酸、腐植酸类)配合开发。我国的药肥登记及产品应用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业界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对药肥合剂加以扶持,出台相关的药肥合剂的登记政策,减免不必要的试验,减少登记试验费用,加快登记审批速度,降低登记门槛,共同培育这个新兴市场。
武汉天惠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宏泉:
农药应用推广将由“薄弱”走向“成熟”
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农药不断推陈出新,农药工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构筑食品安全体系和解决农药残留问题需要农药创新,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需要技术创新。
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尤其是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环节还很薄弱。农业科技投入长期严重不足,农业科技创新基础差、条件落后、力量薄弱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以农药为例,当前我国在农药研发、生产方面并不比其他国家落后,但是在推广应用环节,原来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多被简单合并或撤销,导致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日益弱化。一些本来应该承担指导农民农业生产的基层农技人员,为了生存纷纷转而经营农资产品。在利益驱动下,变身为农资经销商的基层农技人员往往轻技术指导,而重农资经营,导致农民乱用、滥用农药,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2012年的“一号文件”的发布,可谓抓住了当前我国农业的薄弱环节,不仅为确保我国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夯实了基础,同时让一批高效、低毒、环保的新型农药产品的推广应用必将从“薄弱”走向“成熟”。
中农立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毅:
药肥科学配合使用成农业科技新亮点
2012年及今后一个时期,长期稳定地保障我国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靠继续增加农业水土资源已没有多少余地,必须靠提高单产。因此,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是非常重要的。一是需要化肥、农药的生产者、供给者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能够提供更加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肥和农药;二是指导农民科学地使用化肥和农药,切实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采用新技术,特别是在农业中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
农化事业事关国家“粮食安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强调了农业科技创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药行业的发展。中农立华作为国内农药流通领域的国家队和国家重点支农企业,在农药和微肥科学配合使用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这也是农化服务行业一种新的科技创新体现。中农立华先后从美国、加拿大引进了一系列高端优质微肥产品,强调了为目标作物设计了覆盖整个生长阶段的解决方案。除了关注作物生长过程中遇到的病、虫、草害的防治措施之外,还增加了作物营养调剂、提高作物抗性的关注。同时,对于新引进的微肥产品,公司结合农药产品设计出配套使用解决方案,有针对性地在一些地区选择作物和试验田,并派技术员手把手地指导施用,使得药肥效果得到了全面发挥。
今后,中农立华将紧紧抓住农业科技发展的契机,坚持农资科技技术创新,完善农资技术服务网络,大力推广安全、高效、环保的农资产品,培训指导农民科学施药、用肥,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吉林八达农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永吉:
农药制剂企业的竞争求胜之路
农药制剂企业近年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直接促使农药制剂企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竞争时代。
根据现状和表现,农药制剂企业基本可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是与国外公司齐头并进,每年以10%-15%的速度快速成长,它们加大新产品的研发、投放力度和基层技术推广力度,其中模式又各不相同;第二类是进行资源整合的国内公司,表现在大力推广创制产品,重视分析新产品定位,开展复配实验并进行产品登记,快速向技术营销转变,整合企业文化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第三类是随着新产品快速上市、农民专业化知识、思路的提高,导致很多公司盲目定位。
目前的农药制剂企业在不断变幻的大环境中或生或灭,近2000家国内制剂企业谁顺应了潮流的方向,谁就能乘风破浪走向成功。根据自身企业在行业中的发展态势,我认为,未来行业发展必然导致以下趋势:一是农药制剂的生产、经营将走向规模化、集约化;二是高新技术的产品必将代替老产品;三是市场营销和技术营销逐步显示出更专业的销售能力;四是专业化的防治、机械化防治和统防统治面积将逐步扩大,种植大户崛起将成为用药的主力军,政府采购所占比重在近期还将进一步扩大,并成为很多厂家必争的项目。
因此,坚持诚信的品牌优势和企业自主创新,积极参与行业改革的必争之势,立足现实,展望长远,深入市场实践和整合资源,挖掘区域成功案例,农药制剂企业终将能披荆斩棘,走向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