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常务理事、农资局局长、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建平:
化肥行业应是常青行业
最坏的市场也是最好的时机,尽管当前农资流通行业的利润率越来越低,经营也相对困难,但市场不好不代表没有机遇,相反会给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面对不断调整的市场格局,企业必须不断变革经营模式,创新服务方式。 未来会有一些流通企业卖的不再是产品,而是技术和服务,农民可以完全不管土地如何耕作,全盘由农资企业提供服务。随着现代农业的推进,市场所需要的服务内涵显然更加丰富。如果说过去送货上门、随叫随到就是服务的话,显然不能满足现在市场的需求,现在的服务技术必须是先进的,服务手段也必须快捷,这就要求企业努力去提高自己的技术服务含量。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谁不调整谁就会被淘汰,而对勇于革新的企业来说,则是最大的机遇。这是行业洗牌的最好时机,以后农资流通企业的数量肯定会减少,但产业集中度、经营水平和科技服务水平都会提高。 化肥行业不是朝阳行业也不是没落行业,而应该是一个常青行业。任何时候,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对农民的扶持程度、对农资行业现有的优惠政策,都不会改变。而只要涉及到农业种田就必然会用到化肥,因此化肥行业一定会是一个稳步发展的行业,既不会大富大贵有暴利,但也不会有大起大落的悲惨,这应该是农资行业发展的主基调。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修学峰:
加强结构调整的同时要不断推进产品创新
近十几年中,我国磷肥行业发展很快,但随之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方说产能过剩。现在我国磷肥产业结构还不太合理,需要调整新的矛盾和问题。
据统计,去年磷肥的产量估计超过1650万吨,但是国内磷肥消费量从来没有超过1300万吨。按去年来看,300万吨的产量需要出口,对国内企业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去年年底的时候政府又调整了今年的出口政策,现在行业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又限制出口。对我们行业和企业来说能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和力度。
近年来很多企业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比方说我们这两年为水溶性配套做原料的产量增长还是比较快;缓控释肥料、稳定性肥料等为农民省时、省工、省钱的肥料产量也在迅速增加;还有增效肥料的研发也在加快。
下一步磷肥生产企业的工作方向是:一是利用中低品类的磷矿直接生产磷肥,行业将在直接利用磷矿磷肥方面做一些工作;二是增加用磷酸直接生产磷肥方面的研发力度,对传统磷肥企业来说怎么样把现在现有的产能用好、用足,向新型肥料发展,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三是解决氮肥易流失,磷肥要固定的问题,增加肥料利用率。
协调钾肥进口机制 注重企业社会责任
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李晓妮:
随着国产钾肥产能和产量的提高,国产钾肥已经在国内钾肥市场上占据了半壁江山,因而对市场的定价权已经起到了主导作用。我认为国产钾在定价时,在参考国际市场钾肥价格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我国农民对钾肥价格的承受能力,制定出合理的价格,而这一价格也将是外商在与我国大贸进口企业谈判时参考的标杆之一,对我国大贸进口谈判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国际钾肥供应的高度垄断性,外商在国际钾肥市场上掌握着话语权,我国国产钾又是大贸进口谈判企业的一张底牌,大贸进口谈判企业在谈判时要充分利用好这张底牌,考虑我国国情,争取对我最有利的价格。边贸钾肥的进口价格通常参照大贸价格,但其涨跌在关键时刻也会对大贸谈判产生重要影响,因而边贸钾肥的进口要控制好节奏和时点。
我国钾肥主营企业多为国有企业,钾肥进口实行国营贸易管理,因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能仅考虑企业自身利益,在执行政府各项政策和享受相关权利的同时,更要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切实履行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要认识到国家利益和农民的利益高于企业自身的利益。从这一点来讲,我国钾肥生产企业和进口企业应相互配合,本着对国家、对行业、对“三农”负责的态度,共同维护我国钾肥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保证钾肥供应,保障粮食安全。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名誉会长罗海章:
农药企业加大创新力度谋求发展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农药生产大国,但从全国农药行业整体来看,行业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虽然我国加大了科研开发投入,但与跨国公司相比,国内农药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较低。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我国农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投入研发的科研经费相比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二是产业结构还不太合理,行业集中度偏低、产能过剩的问题突出;三是过度依靠投资带动和出口带动,以及资源能源的消耗和低成本要素投入,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将越来越受到限制。
农药企业要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只有不断追求产品创新,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倒逼企业不断创新,成为“会跳舞的大象”。具体来讲可以从几方面着手:首先,要突破过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固有的规模化思维,做大再做大、扩张再扩张的发展理念,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品种、工艺创新中去。其次,淘汰高毒、高污染品种,不是依靠国家政策的强制淘汰,而是通过技术进步,利用优质低价产品、环保清洁低成本工艺实现淘汰。最后,生产企业应认真分析自身生产与发展的条件,逐渐向适合农药发展的区域富集,形成产业集聚。而计划投资建设农药装置的企业应科学的考量、科学的投资、科学的发展。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肥)行业分会会长李刚:
协会助推钾肥行业大发展
2012年,中国钾盐、钾肥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从中国钾肥储备重要力量的国内产能来看,预计全年钾肥总产量将达400万吨。同时,为了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全行业还积极探索开发难溶性钾资源,技术和应用上已获得重要突破。目前,全国钾盐(肥)自给率达到50%以上。
一年来,中国钾盐(肥)行业分会分析新形势、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了新发展,不仅对于指导全行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协调协助企业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和困难,支持了企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协会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近几年来,我国各级协会在处理国际贸易纠纷、反垄断、反倾销等问题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2013年,分会将从行业实际和会员需求出发,重点做好行业研究工作,发挥引领作用,在更好地发挥分会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同时,做好双向服务。与此同时,加强业界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钾肥、钾盐企业在国内外的市场影响力,继续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钾盐钾肥交易中心的顺利建设。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会长孙叔宝:
2013年农药需求总量预增4.68%
农药行业在历经2009年至2011年连续三个“小年”后,今年逐渐显现稳步回升迹象。行业效益提高的同时,保证了农业防治病虫草害的需要,对全国粮食产量九连增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12年农药行业运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运行平稳、产量增长,其中除草剂增幅大;二是进口大幅增长,进口平均单价下降;三是出口持续增长,但增幅下降;四是行业利润增长较快,行业恢复态势有所显现;五是规模以上企业增多,企业实力有所增强,兼并重组加速;六是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七是行业恢复迹象有所显现,产能过剩隐现。
对于2013年市场,我们预判:国内市场,在除草剂需求旺盛的带动下,2013年中国农药需求总量预增4.68% 。国外市场,随着出口的不断增加,国外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件不断增多,今年澳大利亚先后两次对我国草甘膦制剂产品展开的反倾销调查事件表明,国外对我国的反倾销由先前的原药产品的反倾销向制剂产品反倾销发展,农药外贸形势严峻,预计明年的出口增长幅度不会高过今年。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所长隋鹏飞:
推进农药产业升级需要管理创新
农药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我国农药和农业实际,农药管理工作应从引导产业升级、强化审批控制、设立经营许可等多方面入手,以解决目前业内存在的使用超剂量、部分作物无药可用、经销商主导用药、洋品牌得宠、基层执法尴尬等问题。
如何破除发展制约,引导产业升级,具体有几点建议:一是借鉴创业板鼓励企业创新的做法,允许任何人申请新农药登记,不受生产企业定点核准的限制,在未正式投产前,其登记证可以像股票一样转让,直至到生产企业为止。二是全面开放委托加工、分装,推动资源共享,为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创造条件。三是允许已获得农药登记证的企业向其他生产企业转让其登记资料,加快主动退出农药行业的速度。四是单列专项出口登记。同时,加大力度深化国家和地区间农药登记管理合作,推动农药登记试验单位、试验资料和农药登记证的互认,为我国农药在境外登记优化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