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12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新型肥料研发技术获得新突破
聚氨酸肥料生产技术在京通过专家鉴定
《中国农资》记者 汪 洋

  12月4日,由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研发、推广的“聚氨酸(保肥思)生物合成及聚氨酸肥料技术研究”项目,经辽宁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在北京顺利通过鉴定。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审阅资料及质询讨论后,一致形成相关鉴定意见:“该项目选题准确、技术路线可行、数据可靠、研制聚氨酸增效肥料符合国家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应用是肥料‘减施增效’的重要措施之一;该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建议扩大生产规模,加大推广应用面积,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鉴定会专家组组长、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金继运表示:“该项成果在聚合氨基酸生物合成及作为增效剂生产聚氨酸肥料技术方面有明显创新,整体上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据了解,聚氨酸肥料增效剂“保肥思”是由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一种新型肥料增效剂。该项成果针对肥料养分有效性下降快及作物吸收、运转慢,进而影响养分的利用效率的问题,开发出以生物合成聚合氨基酸为增效剂的聚氨酸肥料,具有养分吸收快,作物生长迅速及利用率高的特性,为作物专用肥的开发提供了新技术。

  从土壤养分富集、保护及促进作物养分吸收与运转方面,明确了聚合氨基酸对肥料养分的增效机制。研究表明,聚合氨基酸能够延长土壤养分保持时间,提高土壤中有效养分的量;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促进养分由根系向地上部的运转;显著提高肥料养分的当季回收率,氮素当季回收率比等氮量尿素对照处理提高12-13个百分点;磷当季回收率提高3-4个百分点;钾素当季回收率提高11-18个百分点。此外,研究还明确了聚合氨基酸作为促进养分吸收的最佳分子量范围,形成了聚合氨基酸生物合成的生产工艺,建立了聚合氨基酸肥料增效剂的标准及检测方法,开发出了适合不同作物的4个增效剂产品及6类聚氨酸肥料。

  据介绍,目前该项目已有山东三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鲁西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新方向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玉溪云海工贸有限公司、辽宁元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省藁城市化肥总厂等9家肥料公司相继开展应用,形成的肥料品种有聚氨酸复混肥、聚氨酸尿素、聚氨酸专用氮肥等。

  相关资料显示,该项技术自研发以来,已在全国14个省份进行示范、推广,累计在全国推广应用面积达314.9万亩,项目产品销售收入累积984万元。通过推广应用的统计数据表明,推广应用314.9万亩耕地上累计增收粮食3.75亿公斤,增加农民粮食收入4.5亿元,即每亩地增收粮食119公斤/亩,增收142.9元/亩,若添加聚合氨基酸肥料相对常规肥料亩投入增加15元,则农民每亩地带来纯收入增加127.9元。

  该项目主持人、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辽宁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元亮在鉴定会上介绍说,该项目生产技术首次利用生物合成的高分子聚合氨基酸材料开发促进肥料养分吸收的添加剂及养分运输的促进剂,为肥料养分快速吸收提供了技术支撑;发现大分子聚合氨基酸对养分的保护与富集作用,并利用这一原理开发出了肥料增效技术,首次制定了聚合氨基酸肥料增效剂的标准,及添加到肥料中的聚合氨基酸的检测方法。研究开发出聚氨酸肥料,解决了肥料快速吸收及运转与保持长效的矛盾。

  另据辽宁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宗云介绍,2011年3月,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与山东三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就聚氨酸增效肥料的科研、生产、市场推广等方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进行聚氨酸增效肥料的产业化市场运作。一年多来,经过大面积的田间试验和市场推广,使用效果反映良好,据各区域的实际使用效果情况反馈,在大蒜、胡萝卜、大葱、土豆、小麦、水稻等多种作物上都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增产在8%以上,部分地区农作物增产达到了17%以上,肥料使用效果得到了农户及经销商的广泛认可。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