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11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借鸡下蛋”和“来料加工”

子 思

  随着社会大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化肥企业将目光投向了农产品的回收工程,希望借助企业自身的力量,缓解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然而这一工程是一场持久战,在推进过程中,将面临众多难题,首当其冲的便是从肥料销售点收购的这些农产品的储存工作。由于农产品的储存问题成为很多企业难以突破的关键点,因而肥料企业从肥料供应到农业栽培,再到农产品回收加工,这条理想的产业链让众多化肥企业望尘莫及。

  其实要想打通这条产业链,企业不妨从一些特殊的、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入手,加强和农户的紧密合作,摸索出合适的发展经营模式。这个模式对于肥料企业来说好比是“借鸡下蛋”,对于农户相当于“来料加工”。例如某烟台企业,利用烟台苹果这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水果,将其生产的配方肥提供给农户,并通过公司的社会关系,请来苹果种植的相关专家,对农户种植苹果进行技术指导。农户在严格按照公司技术指导条件下收获的苹果,公司负责高价回收。随着合作农户的增多,公司肥料销售量也会随之稳中增长。回收的苹果质量有保证,这不仅稳定了公司农产品回收品质,还给公司带了新的效益。这种新型经营模式对于肥料企业无疑是把农户的苹果园或者农田当成一只鸡,自己提供饲料,再取得鸡蛋的销售,这不就是典型的借鸡生蛋吗?而对于农户来说,不仅种植技术得到了保障,收货的农产品还有了固定的销路,只是把自己的苹果园或者农田就当成一个工厂,只是给肥料企业做了一件“来料加工”的事情。

  现在全国各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特色农产品,不管是肥料的生产企业还是肥料的经销企业,不妨试试这种与农户合作进行肥料销售和农产品回收的结合模式。这以当地特色农产品作为突破口,不仅解决了农民收入稳定的问题,更减少了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坑害农户的机会。近几年部分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除了有游资炒作的因素,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对市场供需判断延后,盲目种植,导致市场供需失衡。再者,因为农民不懂得科学用肥、施肥,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不能销售,或者无人购买。农民收入不稳定成为各级政府头疼的事情。如果以肥料生产或者销售企业为主导,进行引导和指导,把农民的土地当做加工厂,帮助农民做一部分市场分析,帮助农民分担一部分农民的风险。这在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维护肥料市场秩序等多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