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凤筑巢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逢著公卿,谁不道、人才难得。”南宋理学家魏了翁对人才的感叹如今依旧。转行发展磷加工的开磷在当时对化工人才的引进更是求贤若渴。
“说采矿可以说一天,说地质可以说半天,说化工也就一支烟。”这是当时有人对开磷干部专业知识结构的形象描述。开磷人挖了几十年矿,懂矿山的人一大堆,可懂化工的却凤毛麟角。
在开磷化工发展举步维艰的时候,1993年,贵州磷酸盐专家李金福辞去省会贵阳一化工厂厂长职务后来到重钙厂任总工程师。他以化工科技人员特有的严谨细致,忙完白天忙黑夜,近在贵阳的家,几个月也很难回一次。他把智慧和汗水凝聚到了开磷重钙装置的技改工作中。这一干就是整整5年,后因要照顾90多岁的老母亲,犹豫再三,还是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重钙厂。
之后,四川前进化肥厂主管生产技术的退休副厂长到重钙厂担任技术顾问。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位以68岁高龄担任技术顾问的老头会对开磷硫酸的发展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时间飘逝了十几个年头后,很多开磷人依旧清晰地记着这个名字——李永禄。
专家就是专家。李永禄用他丰富的经验帮助开磷人完善工艺指标,严格生产管理,规范操作行为。在他全身心的帮助下,开磷人找到了发展磷化工的奥秘。也就是在这一年(1998)开磷的硫酸生产实现了第一次达标达产。
2000年,李永禄在重钙厂过完70岁生日后离开开磷。他说,能将自己一生的知识、经验奉献给社会,帮助开磷实现凤凰涅槃的转变是他这辈子最高兴的事。
“人们慨叹于开磷化工发展的奇迹,却何曾想过这奇迹背后的艰辛与奋斗?开磷化工之所以有今日盛景,李金福与李永禄倾注了太多、太多的心血和汗水!在他们无私的帮助下,开磷人一步一个脚印,迈向辉煌……”原开磷息烽重钙厂厂长喻爱民动情地说。
磨难中的坚守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开磷发展化工的初创阶段,犹如经历了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争,虽没有攻城略地,没有硝烟弥漫,然而开磷人的心灵却经历了一次次漫漫成长,并在磨难中坚守和展现转型创业的光彩。
1988年到1997年,是开磷人转型发展磷化工最为艰难的岁月。
前几任的重钙厂厂长魏忠润、朱志德、王国维怀抱着对走出大山的炽热情怀,肩负开磷的期望,带领重钙厂干部职工吃尽千辛万苦,历经千难万险。
他们的重钙岁月,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这些被称为“拼命三郎”的历任重钙厂领导们,在挫折、压力、误解、委屈、磨难中,同重钙厂工人一道,默默地用艰辛和付出向人们展示了开磷化工拓荒者心灵世界的每一道褶皱和印痕。他们无愧于心!
开磷人是宽厚的。他们知道,发展磷化工遭遇的一个又一个挫折,是开磷转型期不可逾越的阶段,如同破茧成蝶,必须经历成长的阵痛。前人破解化工装置难题的过程,也为后人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