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10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是不是所有化肥都要“缓控释”?

子 思

  前几天看报纸报道,“缓控释磷酸二铵”实现工业化对接,说某科研单位将科技成果转让给某企业,进行工业化生产。笔者有些不明白,磷酸二铵也要缓控释吗?

  其实在几年前,曾经和某科技部门讨论过缓释磷酸二铵的问题,他们说有家企业准备申报科技进步奖,从杂草中提取某种物质,添加到磷酸二铵产品中,使磷酸二铵实现缓释化、提高利用率、保护环境。当时就质疑:缓释主要针对氮肥,磷肥施到地里就是要被钝化的,这还怎么专门添加东西呢?好像最终该公司没有通过评审。几年前就有公司创造出“符合时代的缓释二铵”,如果缓释二铵也是方向的话,我想我们不仅没有理由质疑,还要帮助企业申请国家科技进步奖,乃至世界级科技进步奖呀!

  行业内的人都知道磷酸二铵标准中对肥料中水溶磷含量有所要求,不知道“缓控释磷酸二铵”添加缓控释材料之后,还能否符合国标对水溶磷的要求呢?还是说企业搞一个标准,自己说了算呢?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确实将肥料缓控释技术产业化列入当前高技术产业化重要领域。但是也不能随便哪种产品都要缓控释化吧!有人在氯化铵中添加的东西,氯化铵就变成了“第四代氮肥”,磷酸二铵添加点材料就成了缓控释二铵、长效二铵。难道说化肥行业离开换控释化就是死路一条了吗?要是磷肥想实现缓释化的话,我们甚至可以直接施用磷矿粉,如果嫌不好用,我们可以进行造粒,又何必采用化学的方式活化,然后再去缓释呢?是不是未来缓释钾肥、缓释普钙、缓释钙镁磷肥都要出现呢?在缓控释思想的笼罩下,我看有一天出现“缓控释氨水”也不新鲜。

  笔者认为,行业的事情要辩证来看,一些专家不能动不动就拿环保的大帽子来指责化肥,面源污染除了使用化肥之外,和极端天气、农田基础建设等都有关系。别动辄就说自己的技术符合作物吸收规律,试问作物的吸收规律究竟如何,专家究竟有没有亲身做过试验?退一步看,如果盲目对化肥缓控释化,那缓控释就不再是行业发展方向,而是企业寻找卖点的方向,这样的发展方向能走多远?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