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10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百亿开磷之路

刘建雄 官正强 罗伟

  1987年2月21日至26日在京召开的全国化工厅局长会议上,一个化工部领导明确表态不同意开磷搞磷加工。并严厉指出:“开磷搞不了磷加工,开磷不能搞磷加工。”还有不少人质疑:搞矿山的能搞化工?这可是隔行如隔山啊!彭氐辉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出了会议室,前面的路一片茫然。须臾,开磷人的转型之梦迷失在了大千世界里。

  过于武断的禁令,给刚刚萌动转型心念的开磷蒙上了一层灰暗的阴影。当时,一些干部从内心更倾向来自北京的声音。“化工部不让干,何必要顶着上呢?”在他们的成长经历中,已习惯于“听话”。

  在企业内部,开磷搞磷加工是“五无一大”。即:无化工经验、无化工技术、无发展资金、无化工人才、无政策支持;风险较大。部分干部职工担心、忧虑和观望情绪给开磷转型带来了消极影响。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作出过很多重大决策,最惊心动魄的过程和刻骨铭心的记忆就是顶着压力和风险实施战略转型。”彭氐辉在后来对人谈起这段难忘的经历时曾感慨万千地说。

  站在十字路口,彭氐辉决心如磐石。在职工大会上,他向3万多开磷人交了底:改革需要开拓,改革迫使我们去创新。为了生存和发展,搞磷加工是开阳磷矿矿务局唯一的出路。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因此,让我们毫无畏惧,满心愉悦地把握命运。”这是开磷人那个时候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夹皮沟”不是开磷的代名词,“只能钻山打硐,搞不了磷加工”绝不是开磷特有的标签;“过得去,不好过”也绝不是开磷固有的生存模式。一个集磷矿开采和磷加工为一体的开磷发展蓝图,在开磷人的心中春潮般地涌动了。

  走出大山

  “我们一定要走出大山”,这是经历了磷矿石滞销阵痛后刻在开磷人心里的誓言。简单质朴的语言中充满强烈的震撼,那是大山深处矿工们发自内心的呼唤,那是与命运之神搏斗的厮杀声。

  朴实、憨厚、耿直的开磷人明白:只有走出大山,才能改变命运。从这一刻起,世人看到,他们的脚印是那么的真诚……

  “开磷不能像风筝,总是被别人牵着放飞。”彭氐辉局长向班子成员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为了说明开磷能搞磷加工,彭氐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的论证、不屈的意志征服了权威部门。

  1988年1月1日,一个冷雨霏霏、朔风凛冽的日子,开磷转型发展化工的第一批拓荒者彭思君、周俊生、刘恒凡、黄炳军、黄恩光、金福康等人住进了息烽县黑神庙郑家槽原206地质队废弃了17年的破旧石头房子。开磷息烽黄磷厂筹建组宣告成立。

  三十而立,是为一个时代画出顿号。迎接这个顿号的,是一个全新的转型时代!

  1988年3月28日,在开磷“而立之年”,息烽黄磷厂一期工程破土动工。一时间,黑神庙一改往日的荒芜沉寂,千军万马会战开磷的希望工程,成了省、地、县关注的热点。

  1989年6月25日,第一套2000吨/年黄磷装置投料试车成功,生产出第一炉优质黄磷,结束了开磷单一生产磷矿石产品的历史。希望,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扬起了风帆。

  1988年9月3日,4万吨/年重钙工程动工,1995年1月,10万吨/年重钙及其配套建设的10万吨/年硫铁矿制硫酸和4万吨/年磷酸装置全面竣工验收,息烽磷化工基地初具规模。

  重钙厂的建成,既填补了当时贵州高浓度磷肥生产的空白,又标志着开磷从此步入了磷化工企业的行列。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