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毕业于当时“甘肃省财贸学校”供销会计专业的我,被分配到“甘肃省供销社庆阳农业生产资料公司” 从事财务会计工作,从此我踏上了这条几十年的漫漫农资路。
当时的庆阳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年均化肥销量十几万吨,商品销售额过亿元,能在这个公司工作,人们都很羡慕。从记账员到主办会计、从财务科长到总会计师、从副总经理到总经理、党委书记,从事农资的这些年让我经历和见证了国家化肥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调整后的政策给“三农” 工作带来的巨大变化。
化肥是一个“特殊”商品,化肥行业关系着国计民生,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回顾起来,我国的化肥市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渐进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性变革,它大体分为3个阶段。
“垄断专营”时代 就甘肃省来说,在1992年以前,国家对化肥的生产和销售实行省长负责制,政府管生产、管经营、管使用。以国务院(1992)60号《关于加强化肥经营管理的通知》为标志,化肥流通逐步取消部分优惠政策,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 1996年,以国务院(1998) 39号《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为标志,宣告了农资专营时代的结束,冲破了化肥生产和流通分割的局面。从此,我国农资市场实现了“突破性”的改革和发展。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取消了国产化肥的统配计划,放开了化肥的销售价格,实行市场配置资源,化肥销售渠道由过去的“一主两辅” 变为“三家鼎立” ,各自为政,化肥经营日益市场化。
“双轨制” 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代 从1999年之后,化肥价格再次跌入低谷,化肥市场走向低靡,当时,化肥市场的特点是: 1.打破了原有“一主两辅” 、“三驾马车” 并驾齐驱的格局,厂商矛盾开始加剧,生产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2.供销社农资经营“主渠道”受到冲击,面临生存危机;3.个体户挂靠经营出现,“游击队”替代“正规军”。传统的经营体制被打破,灵活有效的营销网络短期内还不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调节手段还在健全之中,持续快速发展的化肥产业与杂乱无序的流通体制发生矛盾,使化肥市场曾一度陷入鱼目混珠、优劣难辨的竞争状态之中。自我国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以来,国产化肥与进口化肥享受同等待遇,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化肥市场将全面放开,真正与世界市场接轨,走向规范的市场经济。这样、国际化肥市场的波动直接引起国内化肥价格的变化,化肥资源发生了由供求基本平衡到供过于求的转变,化肥的商品属性才真正得以恢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化肥市场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市场经济时代 2008年以后,我国农资市场全面进入市场化。按照国务院【2009】31号《关于进一步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明确“取消对化肥经营企业所有制性质的限制,允许具备条件的各种所有制及组织类型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进入化肥流通领域,参与经营、公平竞争。”国家鼓励大型化肥生产、流通企业等通过兼并重组方式,整合资源、发展连锁和集约化经营。从此,农资流通完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
国家对化肥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对我人生的成长过程影响极大。在化肥专营时代,是公司发展的辉煌时期,也是我人生的“黄金” 阶段。当时的我精力充沛,公司共21个科室,我直管了11个。在过渡时期,庆阳生资公司进入市场比较早,与中石油西北化工销售公司、贵州开磷集团、云南金星化工厂、昆明铁路磷工贸有限公司、宁夏鲁西化工厂等30多家大型知名厂家都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掌握着优质名牌产品。随着公司销售逐年扩大,效益逐渐稳定。从2006年以后,公司工作重心开始转移,以土地开发经营为主,职工岗位变动频繁,我也有点力不从心。尽管生资业务呈恢复性增长,但毕竟赚钱比较慢,勉强维持到2009年秋季,我也由“一线” 变为“二线”,离开了我热爱的农资岗位。但化肥工作仍然是我晚年关注的焦点,通过《中国农资》了解国家化肥市场的变迁,成为了我每周必做的事情。特别是受聘于庆阳市亿耕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兼职专家教授攻关团队后,我也在用我对农资行业的余热,默默地做着自己的奉献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