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产能过剩,化肥行业能否“优胜劣汰”?


  控制资源加剧产能过剩

  今年4月18日,工信部印发了《磷铵行业准入公告管理暂行办法》,这将使此前工信部公布的磷铵行业准入标准落到实处。而在抑制氮肥产能扩张方面,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合成氨准入条件(征求意见稿)》等细则加大控制产能过剩。但是政策年年出,产能年年扩。政策对于产能而言,貌似没有太多实际的意义。

  既然产能如此过剩,行业洗牌在所难免,为什么还有企业铤而走险,要么扩产要么重新上马?难道他们对产能过剩视而不见?

  “对煤炭资源的控制加剧了产能过剩,本质上不是为了生产产品,而是为了控制资源。上某些项目或上某些产品已经成为控制资源的借口,很多地方政府都希望当地搞资源二次加工,给你多少煤炭,就须给我投多少资,带动地方的经济发展。地方政府有这样的想法也无可厚非,但是煤炭资源加工的产品屈指可数。所谓的现代新型煤化工就只有五六种产品,国家还控制的非常严,唯一只有化肥没有下什么禁令。用这样的借口先把资源圈起来再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占有资源,而地方政府又不卖资源,不愿意成为初级产品的输出地,谁也不愿做‘卖炭翁’。你愿意在我这深加工,就要给我提供就业机会和税收。国家要搞西部大开发,只能从资源起步。我们支持政府充分、合理利用资源。西部大开发是种机遇,但是这种资源的重复建设、重复利用,可能就成为背包袱。”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杨春升给出这样的解释。

  中国兴业银行的首席经济师鲁政委指出,中国国内的结构性缺陷也是导致产能过剩的罪魁祸首。他对政府愈发加大干预经济力度的做法提出了质疑:“民营企业的行为是以利益最大化为导向。就是说,我要是不赚钱,就不会继续扩大产能。这就导致了市场对过剩产能的调解是有效的。就是说当经济不好的时候,企业会自动地减少产能,而不会增大规模。但是对于国有企业或是受政府影响的企业来说,无论经济好与不好、是亏是盈,它都会继续扩大规模,也就是说它的经营目标是以规模最大化为导向的。”

  地方政府干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能力过强,地方间形成恶性投资竞争,使产能扩张难以抑制。如果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政府直接推动的方式不能根本扭转,那么,投资过度问题便难以避免。

  我们该如何正视产能过剩

  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的权威数据表明,即使是在今年上半年市场良好的情况下,我国氮肥的372个企业中,亏损企业仍然高达117家,平均毛利率仅为5.3%。显然,这个数字将随着产能的扩大而继续改写。

  “产能并不代表产量,应该正视尿素产能过剩的问题”。2011年磷复肥产销会上,中农控股总经理罗德强将中国氮肥的产能划分为三部分,即:有效产能、无效产能和弹性产能。这是对中国氮肥产能和产量辩证分析非常客观的看法。

  “要对国内目前6600万-6800万吨的氮肥产能做一个结构性分析,这当中大约有600万-1000万吨是无效产能,包括气头尿素企业因天然气供应不足停产甚至常年不开工和没有资源依托及技术优势的小煤头企业;第二部分产能为弹性产能,大约2000多万吨,这部分产能将随市场形势的变化而有弹性地释放;剩余的产能才是有效产能。在计算氮肥产能的时候,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笼统地把所有氮肥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计入氮肥产能,得出的结论很有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目前为止,他提出的观点依旧可以支撑业内人士对于市场的分析,但是其中的数据必定要改写。

  几年前,氮肥产能过剩已经威胁到行业的健康发展时,一些人就曾提出“上大压下、以新换旧、产能置换”的说法,目的就是为了淘汰落后产能。“显然,我们不能单方面、笼统地评论氮肥产能过剩的问题。譬如说,有些企业靠近资源产地和消费市场,交通也比较便利,这样的企业哪怕小也有生存下来的道理,所以说上大未必就能压小。但是随着技术的革新,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也将会面临淘汰出局的命运。不过,任何一个氮肥企业在上项目时都要花费巨资,而且是当地的纳税大户,承担着当地劳动就业的社会责任,所以淘汰落后产能的说法要依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相关人士客观地分析当前的难题,而据协会统计,今年国内将会有363万吨的闲置产能即将退出。

  不过,这仅是协会的预计。一个业内资深人士这样评论道:“都说日子不好过,但也没见死多少。”

  企业如何应对产能过剩

  然而,企业也有自己的想法。四川省作为我国主要的尿素产地,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尿盆”。截至2012年,省内尿素产能达到518万吨,但是贵州、云南、重庆、四川整个西南地区的产能就达到1100余万吨,而实际农业需求仅有500万-550万吨。也就是说,西南地区只要开工达到50%以上就会产能过剩,可想四川省内的尿素市场竞争是多么激烈。但就是在这样的局势下,四川玖源化工要在原有基础上扩建尿素产能,公司总经理李慈平这样认为:从目前行业看,生产企业拼的就是成本,可以说成本优势就是竞争优势。目前玖源化工最大的成本优势在于靠近原料所在地,管输费低、供气稳定、装置运行效率高、生产设备能耗低,从而使装置综合运行成本较低。从公司现在投入的新项目来看,总体仍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但是,供大于求并不等于没有机会,项目前期,公司花了很大精力去论证,对新上项目和行业整体形势进行了理性的预判,一方面基于玖源化工拥有的设备先进、工艺先进、管理先进以及成本优势,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帮助整个行业进行局部的“新陈代谢”。另一方面,虽然是供大于求,但是玖源化工的区域优势能够抵消很大的成本,比如尿素行业。地域性的问题客观存在,内蒙古、新疆的企业具备成本优势,但是参与全国竞争有受困于运输和其他问题。

  而在近些年氮肥产能的扩张中,内蒙古和新疆的低价煤炭成了新建氮肥项目的温床,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不惜提供廉价的煤炭和优惠的政策,还为企业专修铁路,方便运输,真可谓关心备至。但是杨春升辩证地分析:新疆和内蒙古确实有自身的资源优势,但是立项时的价格与投产后的价格可能会有差异;另外,铁路一旦能运肥了,当地也就能拉煤了,这也将是矛盾的隐患;同时,合理的布局并不是单一地靠近原料产地,也要靠近消费市场,新疆和内蒙古并没有多大需求,到最后还要依靠内地的拉动,在用肥期间内地农民都等着新疆拉来的尿素?显然这是不太可能的。

  中国的化肥从业者普遍认为:化肥产业就要规模化,只有规模化才能成本低。江苏中东集团作为我国规模较大的磷复肥生产企业,前几年的经营之道就是向规模要效益,产品的定价机制也是实现“一包烟钱”的低利润,但是从今年开始,董事长刘敖根开始调整自己的思路。他首先肯定了化肥产业的可持续性,同时也肯定了今后化肥使用量在科技的带动下将会越用越少的现实,针对当前产能过剩的现实,再去扩产能已经不太务实。最后,他将规模化转型为科技化,调整产品结构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乃仁认为,应对产能过剩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扎实开展农化服务和技术创新;还有一个是大力实施低成本战略。化肥作为支农产品,既要质优还要价廉。产品创新是未来适应竞争的必然要求。

  华农农资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小兵表示,未来2—3年是我国氮肥产业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目前很多企业摆脱了对山西无烟煤的依赖,开始利用粉煤、烟煤等资源。另外,企业的技术结构也在调整,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航天炉等都在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这种转型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竞争能力差的企业会被淘汰出局,新的一批适合未来发展的企业会逐步站起来。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