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10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培养计划要重“培养”胜“荣誉”

子 思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支持1万名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开展技术交流、学习研修、观摩展示等活动。同时2012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近日,农业部组织实施“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其中涉及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三个单列市和农垦、新疆兵团,种植业方面计划5800人。

  笔者认为,未来我国农业的强大要依靠这股强大的农技推广人队伍的引导、指导,希望此次的培养计划能真正落地生根,培养的骨干力量能够确实扎实深入基层,做好中转站的作用。其实我们奋斗在生产一线的农技推广人员有很多,这次的培养计划只是从中选择一批过去做得好的、有责任心的、能够继续留在基层工作的人员。

  针对这推广计划,笔者认为,该培养计划应该侧重一些农技推广的新生力量,他们刚到基层工作,也许经验不够丰富,但是有工作激情,如果把他们纳入计划,不但可以增长知识,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也是对他们未来工作的肯定,对农机推广人才队伍建设长远来看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开端。

  此外,该培养计划还应该适当增加一些企业农技推广人员名额。目前各级农业部门下属的农技推广单位虽然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流,但是不能小视涉农企业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如果能够把涉农企业中的一些优秀农技服务人员纳入培养计划。也是对企业农技服务的肯定,同时也可以促进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创新。

  如果纳入培养计划的人员,只是限于那些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往往他们荣誉已经很多,社会工作也很多,还有没有时间开展相关工作,能不能像新人一样满怀激情地下到田间地头,深入到农民中间还不好说。同时对于农技推广队伍的新人来说,也难免产生熬年头的想法。事实上,那些有突出贡献的农技推广人员,在知识、经验各方面都已经很成熟,还不如把有限的培养计划充分运用在“刀刃上”。既然是培养,就要把培养的作用体现得更突出,千万别把“培养”搞成“荣誉”。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