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 高祥照:
发展缓控释肥要贴合农业需求
新型肥料发展一定要紧紧结合农业发展需求,譬如发展缓控释肥料,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农业污染,同时还要省工省时。那么在进行推广时,首先要找到有这方面需求的人,不能盲目进行推广。例如东北地区大面积种植玉米、大豆就比较适用,因为东北相对地多人少,需要一次施肥,而且东北农民对施肥也非常重视,因此容易将产品推广开。另外,还有很多专家搞旱作农业、覆膜种植,在这些地方追肥基本不可能,因此需要缓控释肥。而如果把缓控释肥用在大棚蔬菜上难度就很大,因为大棚就是精耕细作,农民天天浇水施肥,不需要一次施肥。此外,在东北,可以种肥同播的长效肥会很有市场,所以这就给我们提出要求,肥料的颗粒和抗压强度要求比较高,同时要求肥料尽管和种子混在一起,也不能烧苗。此外要特别加强研究肥料能否真的能一次施肥不减产。总体来说,肥料的研发和推广一定要有科学依据,要贴合农业需求,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民服务。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产业发展中心主任 张树清:
科学合理应用缓控释肥产品和技术
当前我国肥料产业向高效化不断发展。缓控释肥行业作为高效环保肥料产品,也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缓控释肥创新可重点关注以下几点:一是缓控释肥料配方和使用。当前许多农民难以掌握科学施肥、平衡施肥技术.因此必须物化集成“傻瓜技术”,把肥料的技术都物化到配方肥里,农民拿着根据地情、不同作物情况配制的专用肥,按操作规程往地里一施就行。二是创新缓控释肥料政策和标准,发展缓释肥料面向大田作物,涉及到我国对使用缓释肥料政策及科研、生产、市场管理等方面,需主管部门、科研单位、企业等转变观念、从工艺、设备、原材料选择、推广使用及评价标准等方面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此外,我国土壤、气候、作物、各地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发展缓控释肥料资源的多样性和局限性等因素决定必须走多种技术综合利用发展缓控释肥料,科学地应用各种缓控释肥料产品和技术是产业不断创新的关键。
山东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教授 张 民:
综合分析环境因素以科学施用缓控释肥
中国的缓控释肥发展最大的成就在于创造性地把缓控释肥运用于大田。我们从2005年开始,做了大量的实验示范,结果证明,缓控释肥对水稻、玉米、大豆都有非常明显的增产效果。我以东北为例,介绍缓控释肥施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是不同温度地区对缓控释肥要求不同。缓控释肥释放和温度有很大关系,东北地区温度低,根据包膜肥料养分释放规律是需要一定温度,因此我们在生产针对东北地区缓控释肥时,在膜的厚度方面要多考虑。
其次,正是因为运用于大田,因此多是掺混肥料。在缓效肥和速效肥的比例上,也有不同要求,东北地区缓释氮30%-50%比例比较合适,在淮海平原则是50%-70%,华南则70%左右较合适。
最后,即便是同一个地区,在不同作物上施用也有区别。譬如东北缓控释肥主要用于玉米、水稻和大豆,水稻在育苗时要用井水浇地,井水温度低,影响养分释放,而玉米、大豆则不受影响,这也是在施肥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山东农大肥业公司副总经理 丁方军:
创新产品要适应农业发展需求
山东农大肥业的特色产品有几大类:一是硫素和树脂双膜缓控释肥,该项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二是热光敏树脂控释肥,该项技术生产出的缓控释肥由于氮含量最高,而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世界纪录。三是国内最大的活性腐植酸缓控释肥生产基地。四是生物有机缓控释肥,在前期硫素树脂双膜控释肥、热光敏树脂控释肥、腐植酸缓释肥基础上添加耐高温、耐盐的生物群落,来进一步提高土壤供肥性,提高肥料利用率。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不仅加强产品升级和产业化,在生产工艺、原料创新方面也都在不断改进,来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强土壤改良,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产品更适应农业需求。
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副主任 商照聪:
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发展缓控释肥
近些年,我国缓控释肥发展很快,技术在不断成熟,但当前行业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除了产品质量问题之外,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缓控释肥料的功效被夸大,有些人认为是一缓打天下,而事实是,缓控释肥研发和应用需要因地制宜,当前缓控释肥创新的最重要的就是要精耕细作。
首先要优化配方,注意不同缓释机理技术的结合,发展基于土壤气候条件的缓释技术。如北方地温低、南方土壤酸性和厌氧使得氮素转化抑制,根据土壤条件进一步细化缓控释技术。此外,还要注意通过形态来调节肥效。
其次,要积极把缓控释肥技术和先进农业技术相结合,譬如掺混肥料的移动配肥,种施一体等。同时加强缓释单质肥料技术的研究,譬如有效补充亏缺元素。
再次,在研发缓控释肥产品时,要注意有机无机结合,用地养地结合,选择对土壤不会造成危害的原料来生产,注意科学施用方法指导,在实现作物营养的同时可提供土壤营养。
总之,缓控释肥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针对不同地区、作物和土壤情况发展有针对性的产品。
黑龙江省农科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所长 魏 丹:
东北需要高效、环保的缓控释肥
东北地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地,在东北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实现养分资源高效利用、中低产田提升土壤资源管理、实现标准化生产等。在这一进程中,对肥料的关注必不可少。
实施上,近些年来,东北地区由于有机和无机肥料资源的不合理应用影响环境质量和农田可持续利用高效,因此需要协调作物高产与环境保护的根层养分调控。同时东北土地辽阔,还需要积极发展减少投肥量,一次施用就能满足作物需要,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而缓控释肥正好可以满足这样的要求。
但在缓控释肥创新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像是多元化以及功能化需求方面,譬如添加大、中、微量元素-省工的需要。而功能化则指的是能够改土、促根、抗倒、壮秧、返青、杀虫、灭菌等方面需求。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 赵 旭:
缓控释肥大面积推广需综合评定
缓控释肥被农业发展赋予很多责任,缓控释肥大面积推广施用前需完整科学数据支持。因此,我们在对缓控释肥研究时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综合考虑。
譬如是否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总损失?是否可削减面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这些问题涉及到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面源污染、节能减排、气候变化等。而且不同地区土壤、气候环境等适用的产品也不相同。
因此我们通过用15N标识,在东北平原单季玉米种植区、黄淮海平原玉米、小麦种植区、太湖平原水稻种植区,针对四项内容进行评定,一是增产效果评价。二是提高N利用率、减少N总损失。三是养分释放,作物吸收特征及工艺优化建议。四是控释氮肥的环境影响和经济效应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