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9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故乡明月朗

贵州开磷集团 赵宽宏

  又是中秋,脑中忽然冒出一句:故乡明月朗。

  再想想,不觉地产生了两个疑问:这中秋的月怎就会比平时的亮?这故乡的月怎就会比他乡的明?

  对于第一个疑问,唐代诗人潘纬在诗中作了很好的解释:“古今逢此夜,共冀泬漻明。岂是月华别?只因秋气清。”因为气清,秋高气爽,中秋的月硕大而满圆;因为大而圆,人们又对它寄托着自己的一份情思,这自然就会比平时亮得多了。

  而故乡的月怎就会比他乡的明呢?究其原因,还是一个“情”字所系。乡情、亲情、爱情、友情……是这一系列的“情”把故乡的月洗明了,让故乡的月与他乡的月有了区别。因此,每至中秋时节,远离家乡的游子,都会受这“情”字炙烤。于是,只要条件允许,就要  尽量赶回去与家人亲友团聚,所以这中秋节在我的故乡又叫团圆节。

  把中秋视为团圆的象征,自然就是因“月”的缘故。似乎月亮有了“月圆月缺”,人才会有“悲欢离合”。自古而今,或由于战火不断,妻离子散,或因为生活打拼,浪迹天涯,所以人们渴望合家团圆,也就常常望月思乡,思念亲人。于是就有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了杜甫的“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有了王安石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等等的千古名唱,准确生动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游子以月寄情的情怀。

  在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中,初唐诗人李峤的“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据传是最早出现的名作。而借对中秋月的咏叹,抒发人间悲欢离合感慨之情的,苏东坡《水调歌头》大概是最为动人的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我更喜欢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因为那是我故乡的月亮。

  明白了,故乡明月朗,原来这中秋的月,这故乡的月,是被游子的情思洗亮的,是被历代的诗人们吟明的!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