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矿山排头兵”!这是开磷建矿30多年来共和国给予的最高褒奖。当时,洋水沟仿佛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数万职工家属被这巨大的荣誉深深地鼓舞和激励着。这是继“三阳开泰”之后,开磷又一次声名远扬。
“‘山沟里也能出马列主义’。从建矿初期开始,经过30年的艰苦创业,开磷人扎根矿山,开发矿业,锤炼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拼搏进取的奋斗精神、顾全大局的整体精神’;1988年,开磷走上了‘矿肥结合,矿化结合’的转型之路,随之形成了‘团结、勤奋、严谨、创新’的八字矿风;锤炼出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职工队伍。”原开阳磷矿矿务局宣传处处长罗顺自豪地回忆说。
海阻石拦大江毕竟东流去,雪辱霜欺梅花依旧向阳开。“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力量的发挥可以弥补物质条件的不足,克服困难,创造奇迹。”这段文字是许多专家学者为“中国化学矿山排头兵”——开磷写下的最好注脚。
1990年4月,“吉化人事迹报告团”到开磷举行报告会,在离矿前报告团团长贾庆礼给时任化工部部长顾秀莲发明传电报,称开磷是“最过硬、最够格的国家二级企业”。开磷集团由此成为行业内学习的标杆。
冲不垮的家园
北斗星第六颗星据说叫“开阳星”。公元1995年6月23日夜,这颗闪烁在开阳磷矿上空的星被乌云吞没,特大暴雨如瀑布一样倾泻。短短6个小时,矿区降雨量达到122毫米,而开阳县志有记载解放后最大降雨量是24小时才达到98.6毫米,洪水水位高出洋水河1.3-2米,水流量则是历年最大洪水量10倍以上;在洋水河谷12公里内,暴雨诱发滑坡、塌方、垮塌1000多处,最大规模达5万立方米;泥石流总方量在200万立方米以上,泥沙厚5-10米,其中夹杂的石块有的达2立方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受“有水快流”错误思想的影响,全民采矿一哄而起,乱象丛生。开阳磷矿85平方千米的国家规划矿区内,无序开采,乱采滥挖现象触目惊心,大大小小的采矿点漫山遍野,多达500多个,矿区被挖得千疮百孔,废石填满了洋水河谷的上游河床。矿山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为“6·24”特大泥石流洪灾埋下了祸根。
天灾人祸由一个偶然契机拧在一起,大自然的淫威和人类自身的不慎,共同汇聚成了一股罪恶的力量。洋水河在汹涌咆哮,泥石流在推波助澜。肆虐的洪水冲毁井巷、厂房、公用建筑和民用住宅,矿区供电、供水、通讯、交通全部中断,造成15名职工及家属死亡,3人失踪,2502名职工家属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1.36亿元。开磷人多年苦心建成的花园式清洁文明矿山毁于一旦。矿务局局长、党委书记彭氐辉流着眼泪痛心地说:“开磷一夜之间倒退了20年。”
在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泥石流灾难面前,开磷人没有束手待毙。这是一部惊心动魄的人与洪水搏斗的活剧。汗水与血水,生存与毁灭,坚韧与苦难,奉献与牺牲,组成了一曲曲英勇悲壮而又荡气回肠的旋律。给开磷历史又添了重重的一笔。
洪灾发生的凌晨1点40分,青菜冲矿共产党员、老劳模朱俊扬趟过激流,冒着生命危险在雷雨中来回奔跑叫醒沉睡的工友们。赶到一个半山坡上,看到已经逼近的巨大泥石流,他大声叫醒住在油毛毡棚中的两户人家,并帮助其中一家四口从屋里撤出去,另一家却不想离开屋子,急得朱俊扬大声喊叫,屋后哗啦一声巨响,泥石流把后半屋压垮。前门被堵了个严严实实。千钧一发之际,朱俊扬不知从哪里来的劲,抓起一根木棒拼命把门撬开30厘米宽,把一家六口一个一个从房子里拖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