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怎么这么累”,这句话我们听着越发熟悉,不只是我们自己不经意随口在说,周围的人也在默契着说,俨然成了一句交流时的常用语。从语法上看,这好像是个问句,但现实赋予了这句话更多痛彻心扉的含义。关于这句话的答案,恐怕一千人里面会有一千个答案,在这个步伐越来越快的时代,甚至我们根本就追不上这个答案的更新版本,也或者我们早已经就不需要这个答案。然而,究竟是什么让这句随口而出的牢骚话正演变成一种十之八九的常态,这倒是有必要去挖掘一二的。
“活着怎么这么累”在无意识中,逐步成为社会流行语态,从侧面充分暴露出我们生存空间和整个社会环境的亚健康。在这种亚健康笼罩之下,对我们的心态,直至我们的身体都造成不利影响。原本这句话单纯的只是随口一句牢骚,从心理学上来讲,偶尔适度的牢骚可以有效缓解压抑的心理状态。但是,和很多事情一样物极必反的道理也在这,牢骚多了自然就是一种病态。这也好像是吃药,吃药原本是缓解病情的,但是没完没了地吃药,滥用药物则就要毒害身心了。当下,“活着真累”,正从一剂缓解身心压力的缓释剂,在不断被重复滥用,甚至是交叉感染,乃至恶化成一种危害身心健康的社会病症。
我们笼统归类下这句话经常出现的场景,可以轻易发现,这句话高频率出现的情景大多数在失魂落魄时,在我们人生稍有不得意时最容易随口而出这句“家常话”。方案不合上司的心意,被从办公室训斥一番出来,疲倦地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一篇文章改过来改过去依然不符合主编要求,到最后改得自己都不认识这是谁写的,厌倦间把笔一扔……如此等等,这句话就会伴着一声叹气,愁眉紧皱间随口而出。“活着怎么这么累”,是一种大众化的牢骚病,不论行业,跨越年龄,就连那些整日里被各种作业与辅导压迫甚重的孩子,这句话居然也能用得颇合意境。
与一些学习、工作上难以应酬的小麻烦比起来,有时候这句话承载的重量是名副其实的“亚历山大”。物价又涨了,肉价刚回落,鸡蛋又涨上去了,握着那微薄的薪水,精打细算这一个月的生计,对于生活,这算是自己所能掌控的唯一砝码。工资追不上GDP增幅,也一再败给了CPI指数,不仅拖国家的后腿,拖城市的后腿,甚至也拖了单位的后腿。至于买房看起来有点像乌托邦里的美梦,有点不敢想,没有房子,老婆自然还在那遥远的地方候着你。
前些时日,央视著名足球评论员陶伟猝死在酒店,很多人看过新闻在惋惜的同时,恐怕心底也在担心自己的状态。早在之前靓丽的女白领微博喊胃疼后死去,25岁电台主持心肌梗塞猝死,年轻的淘宝店主猝死家中,这些频传的噩耗一再刺痛我们神经,年轻的生命走得那么突然,以至于还没来得及说出那句“活着怎么这累”。
猝死这个词开始让我们熟悉,一次次出现在我们面前时,都是那芳华的生命戛然而止,我们内心惊异与恐怖,是因为我们也在担心着自己,我们同样过着这样的生活。熬夜加班,昼夜颠倒,泡面一族,作息与饮食毫无规律,我们是在拼我们的青春,在拼我们的生命,与官富二代比起来,这似乎是我们唯一的资本。也许,这有点危言耸听,只希望我们过得都好,而倍加珍爱生命。至于那句“活着怎么这么累”,好像根本已经不需要答案,或者这个一千个人一千个版本答案,在每个人心底都黯然存在而只是不愿意提及。如果,我们偶然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那就考虑一下是给他一个问号,还是句号,或者叹号吧。
记得在去年温州动车事故后,有人说“这个国家的脚步有些太快,请等等你的人民吧”,30多年改革发展媲美欧美百年的成就,这定然辉煌无疑,但同样,华丽之下也有太多的漏洞需要我们补缺,社会有更多的棱角需要我们打磨。其实,有时候,我们只是单纯地需要休整下自己再上路。我们拼命加快自己的步伐,去抓那些抓不住的名利,也该理智思考一下我们这么拼命为的是什么呢?我想健康是最重要的,于国于民同样是一个道理,只有健康了才能幸福,才能和谐美满去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