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9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百亿开磷之路

刘建雄 官正强 罗伟

  大山深处的开磷人懂得:欲发展磷加工,必先稳定矿山。矿山是开磷发展的根基,夯实矿山根基,关键在科技兴矿,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采矿工艺。

  采矿是人类最古老的活动之一,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青铜器时代,甚至石器时代。约2000年前古罗马人就开始在西班牙采铜、在英格兰采锡。16世纪Agricola的作品就记载了采矿业在中世纪所起的重要作用。

  古老工业总被人们误认为是比较成熟但在技术上墨守成规、停滞不前的行业。而开磷人开发矿业的生动实践,让世人改变了对采矿业的传统看法。

  世界磷矿地下开采史上保留着由开磷人创造的一项闪光纪录——攻克中厚缓倾斜矿体世界性采矿技术难题。

  建矿20多年过去了,开磷采矿工艺始终处在很原始的状态,特别是开阳矿体赋存条件呈现缓倾斜矿床,属于世界性的采矿难题。这样就形成了采一吨矿丢一吨矿的严重浪费。有的专家心疼地指出,开阳磷矿这样好的资源在采矿方法未过关之前,应停止或限制开采。

  开磷是幸运的,她不仅拥有丰富的优质磷矿资源,还拥有一大批扎根矿山、才华洋溢,立志为改变我国落后采矿业而探索的优秀人才。

  人类科学史表明,但凡在科学发明上有建树者,大都是一些坦诚朴实的人,这非但不会遮掩他们的璀璨光华,反而使之更加耀眼夺目。朴实、真诚、敏锐,还带有一点传统知识分子的“古板”,彭思君、刘九朱、杜绍伦、张怀孝、魏云豹、王吉贵、陈勇等开磷矿山的科技工作者给人们的感觉就是如此。

  他们仿佛是洋水沟那山野的无名花朵,根扎在石缝里,向着太阳摇曳着生命的色彩。他们同所有矿山科技工作者一道,在攻克中厚缓倾斜矿体世界性采矿技术难题的3650个日日夜夜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两块石头夹一块肉”。多少年来,谈井色变不仅是矿工的悲哀,也是矿井的悲哀。为找到适合中厚缓倾斜矿体的采矿方法,矿山的科技工作者们围绕改进开采工艺和设备,先后进行过5次大型采矿方法试验。然而作业不安全、生产效率低、贫化损失大等难题一直未得到突破性进展。大家一直企盼着──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1987年8月,井下采准试验进入关键时刻;1988年10月,期盼已久的“革命性”采矿试验成功了!

  项目技术总负责人刘九朱总工那时的心情是难以言喻的。这个1958年昆工毕业就奔赴西藏,把一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高原的知识分子,魂牵梦绕了多少年的愿望,终于随着树脂锚杆金属网的成功应用,牢牢地撑住了沉重的山体,嵌进岩层。作为项目总负责人,他比别人更深地意识到,这个融汇了中外技术人员心血的采试成功,将意味着开磷井下采场生产能力由原来的日采120吨猛增为1008吨,采出的矿石可直接用于国家二类酸法加工磷肥,意味着更多大型无轨设备会在矿井里使用,一个个大型机械化采区将应运而生……

  世界性采矿技术难题攻克,将磷矿石回采率从50%提高到了70%以上,贫化率从13%下降到6%以下。昔日落后的采矿方法已被现代化采掘方式所代替。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