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由中华合作时报社·中国农资传媒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农资企业文化建设论坛暨2012中国农资传媒媒企发展研讨会”在风景隽秀的四川省峨眉山隆重举行。传承着对农资文化推广与发扬的使命感,此次会议是继湖北宜昌、四川德阳之后再一次对农资企业文化建设大命题下的思想碰撞。得到了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农资MBA培训中心、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成都公司、峨嵋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峨眉雪芽茶叶公司的鼎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美丰农资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安徽辉隆农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农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倾心协办。
在“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全面提升农资企业软实力”的主题下,中华合作时报社副总编辑、中国农资传媒总编辑曾峰梳理了近些年中国农资传媒的发展历程,同时表示今后传媒的工作将继续坚持为农民服务、为行业服务,与改革同步,构建多渠道采集、多媒体编辑、多方式发布、多元化经营的“四多”格局。四川美丰农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唐立永代表协办方致辞,并对美丰企业文化进行了介绍。
论坛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常务理事、农资局局长、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建平肯定了此次论坛的重要意义,表示历届论坛作为一项没有任何私利、纯粹是为行业交流的一项公益活动,从第一届坚守在现在彰显了大报风范和媒体先锋的使命感。中国企业家协会副秘书长祝慧烨应邀出席了此次论坛,并对农资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
针对“传统文化在农资新渠道建设中的传承与发展”、“用文化整合企业发展战略”、“用文化力量和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等话题,与会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座谈,中国人民大学农资MBA研修中心主任罗天生、北京双仕达天和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利峰、智和智拓品牌营销咨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刘为国、吉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吕梦楠与企业代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为此次论坛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台上台下互动,达到了学者专家及企业之间相互融合的目的。另外,祝慧烨对每个话题的讨论进行了点评,令所有参加此次论坛的代表收益颇丰。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论坛得到了峨嵋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峨眉雪芽茶叶公司大力支持。公司董事长马元祝、副总经理卢安贵、茶叶公司总经理汪志敏参加了此次论坛。农资与茶叶,看似不同行业却有着相似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远景。会上,峨眉雪芽艺术团的文艺工作者用独具特色的禅茶及歌舞表演向与会代表展示了茶叶所散发的丰厚文化底蕴。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常务理事、农资局局长,
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 杨建平:
企业文化需要量体裁衣、因地制宜
大道无形,文化无处不在。当前,很多媒体都停留在提供资讯、服务、价格导向、经营诀窍的水平上,而真正从思想高度、文化高度关注这个行业,给企业家提供一个真正的心灵交流机会的媒体并不多。中国农资传媒从第一届企业文化论坛开始,选择这样一个主题一直坚守到现在,实属不易。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常胜靠道。一些好的农资企业能够发展几十年,就是因为他们有良好的文化理念,并且很好地传承了下来。中国农资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什么样的?有人说诚信为农,奉献社会,责任担当,这些都是农资企业文化,但是企业文化在发展变化中是丰富多彩的,不可能是用几个字就概括完了。但是我相信每一个农资企业的文化创造都很好。
企业文化只有适应该企业的特点,才是优秀的文化。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文化,如果没有共同的文化共识,这个企业没有办法发展。企业文化有阶段性,也有适应性、区域性和差异性,不求统一,只求有特点。先进的企业文化,就是适者生存,当然拿来主义不可取,企业文化需要量体裁衣、因地制宜。
我国农资行业的特点相对传统,没有大起大落的风险,也不会有泡沫,永远是脚踏实地的。它永远与国家,与国民生计息息相关,与衣食住行相关,它的贡献以GDP来评价、用就业人口来评价影响力很小,但是秤砣虽小压千斤,它与粮食安全相关,所以在国务院领导和全国人民心目中分量非常重。我们从事这样的工作就要有高度的责任,也有足够的荣耀。如果每个企业文化都是我们农资行业中的一朵鲜花,即使我们农资行业只是一朵小米苔花,我们也要像牡丹一样盛开绽放。
中华合作时报社副总编辑、中国农资传媒总编辑
曾峰:
引领、跨越,传递最有价值的信息
中国农资传媒作为农资行业的专业媒体,经过13年的发展,已将品牌统一化,形成了报刊、精英读本、手机报、网站全产业链格局,并完成了从传统平面媒体向媒体综合服务商的转型。
第一,坚持报道精品化,致力打造精品传媒。中国农资传媒准确把握、领会行业热点和焦点,形成有高度的策划、有深度的文章、有特色的专栏。第二,产品差异化,通过多元报道方式,让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体验不一样的享受。例如今年我们在原来中国农资精英读本基础上的改革,目前已出版了包括《新型肥料的产业发展特刊》和《浙农集团60年特刊》等中国农资精英读本。第三,服务延伸化。针对目前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农资传媒将依托新媒体实现报道创新和服务方式的创新。第四,产业引领化,中国农资传媒将发挥农资行业主流媒体政策导向、舆论引导方面的作用,通过宣传报道我们举办的各项论坛,引领行业创新,助推行业发展。第五,活动定制化。受一些企业委托,去年开始,中国农资传媒为企业组织开展定制化的服务,使活动层次、影响力和企业战略影响得到提升,使企业获得多元化的价值。第六,视野国际化。随着中国化肥企业的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日趋凸显,中国农资传媒更加重视与国际同行业协会和相关机构保持长期友好的信息交流与合作。第七,人才复合化。采用“管传放”三个管理手段,让活动和项目成为平台,让大家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放飞自己的青春梦想。
“为农民服务,为行业服务,与改革同步”是中国农资传媒的文化,我们也将继续坚持构建多渠道采集、多媒体编辑、多方式发布、多元化经营的“四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