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磷历史陈列馆藏有一张老工程师郑英生前的照片。一双深邃的眼睛、一片豁达的胸怀。
他被历史误会了32年之久,他仍然以赤子之心报效矿山,解决了设备上的不少技术难题。那种滋味,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而外界之人只能是犹如隔山观火,或者无动于衷、或者同喜同悲、或者由此而产生一丝感慨。而这种滋味,对于他,却深刻而悠远。
1984年落实政策,当他的冤屈被洗净时,已年过六旬,他渴望贡献余热,不多拿一分钱,请求组织上再让他干几年。于是,他继续留在技术科上班,投入到钢炉一次性铸造成型工艺的设计。
“创业者,死,也要死在为开发矿业的工作岗位上!”1986年4月26日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他绘图到凌晨四点才休息。白天,像往常一样,一张图纸占据了他整个身心。临终前两小时,他还与有关同志交换改造化铁炉的设想和打算;临终前几分钟,他还握着铅笔、仪器在修改图纸。直到他生命最后一刻,他的手中还紧紧拽着修改设计图纸的铅笔。
他去了,这样悄无声息地去了,留下的是光和热。
十、“红色土地”再续传奇
二期工程是开阳磷矿用沙坝矿区。用沙坝是1935年4月红军一军团长征经过的地方。据史料记载:1935年4月2日,中央红军南渡乌江进入息烽后,分左、中、右三路由北向南开进,形成攻打贵阳的态势。4月2日晚8时,朱德总司令在青山乡的中寨向各军团发出“通过息烽,向东南前进”的紧急电令。4月3日早晨,红1师、2团各一部在息烽县城南郊阳朗坝一带阻击城内的守敌南进,以掩护红军主力从门陡坡至梨安一线越过川黔公路。当天,红一军团司令部从老鸭河、红三军团司令部从猫场、红五军团司令部从底寨、军委纵队从中寨出发穿越川黔公路,沿东南方向进入开阳县的底窝坝和修文县的腊鲊坝一带。在阳朗坝阻击敌军的红军部队顽强抗击敌人6小时后,翻越狼鸡岭(开阳磷矿用沙坝矿段)进入开阳县白马洞一带。至此,中央红军主力全部离开息烽县境。
烽烟飘过31年后,于1966年10月,在当年红一军团经过的地方,开始了用沙坝矿区的大规模建设。工程设计边施工边修改,历经17年。1989年10月竣工并通过国家验收投入生产。今天,开磷人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已将用沙坝矿区由前期(1230以上)年产50万吨提升到现在的年产200万吨能力。
啊!一块红色的土地,一批“红军的后代”正在开创着美好的未来!
三十年磨一剑!开磷的创业者们经过30年开发矿业与艰苦奋斗,将人迹罕至的穷山沟变成了云贵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建成了年产150万吨国内规模最大的地下开采化学矿山。地下磷矿石生产基地,产品销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共300多家磷肥企业,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磷肥工业的发展。他们,为共和国磷肥工业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生命的光和热。
我们感动于他们的敬业、他们的奉献、他们的忠诚。更震撼于他们用史诗般的豪情展现开磷奇迹不断在现实中延伸的神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