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7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变废为宝”,浒苔成海藻肥原料新来源

《中国农资》记者 汪 洋

  经历了连日来的降雨,受风向影响,7月11日开始,青岛一浴和六浴又出现大规模浒苔,许多孩子绿海踏浪戏浒苔。   中新社 黄杰显 摄

  从2007年开始,青岛的每个夏季,浒苔都会如期而至。不过,今天人们对于浒苔的认识已经开始开始发生改变,因为曾经肆虐沿海的浒苔现已成为海藻肥的新原料,让人头疼的浒苔或许可以成为用途广泛的“宝贝”。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场涉及到海藻肥产品的行业论坛上,中国海洋大学生物工程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单俊伟就浒苔可加工成海藻肥的成功技术经验向与会嘉宾作了详细介绍,这也吸引了更多同行及媒体的关注热情。

  一分为二“看”浒苔

  浒苔是什么?为何会爆发?对环境有何影响?近日记者采访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藻类专家邵魁双博士了解到,浒苔是一种常见的多细胞绿藻,属于石莼科。在我国,从福建到辽宁的浅海处都分布有浒苔,比较多的是缘管浒苔和肠浒苔等。“浒苔暴发取决于是否有足够多的种子、充足的阳光,以及足够的营养源。这些年,全球气候变化为浒苔暴发提供了重要的环境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造成海水的富营养化,也是浒苔暴发的重要原因。”邵魁双说。谈到浒苔对环境的影响,他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地来看待。它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主要有:第一,大面积、高密度绿潮藻对海面的覆盖,会导致浮游植物等因失去光照而无法生存,进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二,绿潮藻消亡过程中所释放的大量有机质,将消耗水中溶解氧从而造成水体缺氧,威胁海洋动物的生存;第三,大量绿潮藻在潮汐和风的作用下在海滩堆积,如不及时清理,容易腐烂发臭,影响滨海景观和生态环境;第四,绿潮藻漂浮海面直接影响海上体育运动、海洋渔业、船只通行等活动。

  “只要不是灾害性爆发,浒苔的可利用价值还是比较高的。”中国海洋大学生物工程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单俊伟认为,经过烘干、粉碎后的浒苔主要有三个用途:首先,质量好的粉末状浒苔可以直接添加到饲料里用作饲料添加剂 ;其次,浒苔在液化车间降解成液体,然后进行浓缩、螯合以及配料处理后生产浒苔海藻有机肥;最后的用途则是高质化利用,可利用浒苔提炼浒苔多糖,可以用于降血压、血脂等药物或保健品的原料。 

  “变废为宝”需找准方向

  “浒苔可以加工成饲料添加剂,还可以生产用于降血压的硫酸多糖,当然我们最拿手的是将浒苔加工成有机肥料。”据单俊伟介绍,为推进浒苔产业化,海大生物于2008年建立了“浒苔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加工基地”,在15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建设了2万平方米的专用处理车间,利用浒苔等原料加工出质量高效的海藻肥。据统计,近年来共计加工浒苔14万余吨,提取的海藻肥大量用于果树、蔬菜大棚、有机农业、城市园林的施肥,初步实现了浒苔的科学处理利用。

  “今年的浒苔质量很好,打捞上来的浒苔废物再利用率很高。”单俊伟不无幽默地告诉记者,往年浒苔沙子多,有的沙滩清理不及时,还出现了腐烂的情况,不利于加工再利用。但今年“打浒”早,海上打捞的浒苔比重较大,沙滩清理也很及时,浒苔在经过脱水无害化处理之后,被运往设在胶州的加工车间。

  “浒苔海藻肥已成为发展蓝色经济、服务绿色农业的重要资源,对于浒苔的加工利用,企业更多的是从社会利益出发,在经济利益有限的情况下,承担将浒苔‘变废为宝’的责任。”单俊伟表示,“‘变废为宝’需找准方向,以前全部采用海带作为原料来生产,为了能将打捞上来的浒苔进行资源化利用,企业技术中心研制出利用浒苔为原料生产有机肥料的工艺。”根据客户需要,公司现已成功开发了浒苔海藻粉状肥、浒苔海藻叶面肥和浒苔海藻颗粒肥、浒苔海藻菌肥等四个系列几十个品种。产品已销售到国内20多个省份,

  资源利用产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路

  尽管浒苔应用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但由于浒苔来源存在季节性短缺的情况,在浒苔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着原料不足的问题。青岛地区曾有几家企业将浒苔制作成了饲料、肥料,甚至面条,但由于原料供应不稳定,没有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等方面原因,产业化之路并不顺畅。

  “浒苔的开发利用还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浒苔加工企业是‘叫好难叫座,赔本赚吆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浒苔资源实现规模化利用目前存在两个难题,一个是浒苔初次加工后仍然含有大量杂质,纯度比较低;一个是浒苔数量相对较少,难以满足企业需要。

  “目前,国内对浒苔的开发利用还无法形成产业化。”单俊伟分析,原因在于浒苔在一年中仅来袭仅两三个月,原料供应太集中,缺乏稳定性。此外,新鲜浒苔富含水分和杂质,分离成本高,储存费用高,这些都制约了浒苔的规模化应用。

  “将新鲜浒苔打捞起来后,加工前需要进行除砂、压榨等程序,购买相关设备,需要上百万元资金。即使配齐设备,产品如何推广也是难题,毕竟市场认可具有滞后性,企业一旦无法收回成本,则会面临很大风险。”在单俊伟看来,要在浒苔来袭的两三个月内消化掉如此庞大数量的浒苔,对企业的清理能力、加工能力、推广能力、销售能力,都是巨大挑战。“现在看来,浒苔的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浒苔的开发利用最终还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和企业的市场化行为相结合。”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