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素有“中国锡都”之称的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扎实推进资源型老工业城市的经济转型”一度成为当地政府和化工企业重点关注和努力抢抓的热点问题。云南金星化工有限公司,当地一家始创于1967年的军工磷肥企业,在经历了地方国有企业整体改制、民营性质企业的不断转型、创新后,现已成为一个集硫酸、化肥、生物有机/无机复肥、黄磷、金属锌及其相关副产品生产经营于一体的中型化肥、化工冶炼联合企业。
金星化工取得的成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适时适地把握了传统化工企业转型的机遇,这势必成为当地城市发展和企业谋求做强做大的一种方向。围绕金星化工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解决措施,是否能给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带来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发?近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该公司董事长陶世秋。
原因:生存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中国农资》记者:为什么要大力推进企业转型?您认为转型会给企业的未来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陶世秋:从整体背景来看,个旧矿产开采加工历史已长达2000多年,和其他众多资源型老工业城市一样,个旧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重困难:矿山资源逐渐枯竭,采掘业进入萎缩期,企业效益大幅下滑,经济增长乏力,生态环境恶化,下岗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等诸多问题。从企业发展来看,由于长期重生产、轻投入,重建设、轻环境,造成国有企业改革攻坚难度大,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机制呆板、条块分割制约、资源贫化、产业结构调整资金不足、步伐缓慢、后劲乏力。因此,对于一个以资源型发展为主线的工业城市来说,化工企业要想赢得持续生存和发展,转型势在必行。
《中国农资》记者:转型是一条充满荆棘的旅程,金星化工在转型过程中应如何担当相应的责任和角色?
陶世秋:针对国家把个旧市列入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之后,我认为,金星化工坚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转型发展之路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产业升级的需要,能够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作为一家改制后的民营化工企业,转型方向应该更加灵活、模式应该各有千秋。尤其在注重技术创新、拓展产品研发、践行管理改造等方面更应该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
举例来说,金星化工切实按照“项目开发向新产品研发转变、生产向农化服务转变、新技术研发向自主知识转变”的发展目标,不断投资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产品转型升级换代,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把金星化工打造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管理现代、高效、规范的区域性强势高科技民营企业。
措施:要找准企业转型切入点
《中国农资》记者:如何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带来的难题,从而加快民营化工企业的转型步伐?
陶世秋:民营化工企业要找准转型切入点。企业转型不仅仅是靠几句口号和一点点成绩就能一蹴而就的,更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金星化工的做法是变被动转型为主动转型、变生存转型为发展转型、变产业转型为产业更迭。这一转,让金星化工转型发展的脚步变得更加坚定从容,更加充满希望。
《中国农资》记者:金星化工的转型之路令人赞许,前期主要的应对措施通过何种方式得以具体实现?
陶世秋:首先,变被动转型为主动转型。随着金星化工规模的不断壮大,科研技术和人才的紧缺制约了公司进一步发展,同时,磷矿资源日益枯竭,磷肥市场竞争的白热化,都要求公司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因此,2011年8月,“华南农业大学-云南金星化工有限公司环境友好型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是金星化工主动进行战略改革的重大决策,也是公司在原有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开拓进取的新起点。今后,公司将以研发中心的建立为契机,结合当地丰富的腐植酸、木薯渣、塘泥、烟草废弃物等资源,大力发展具有增效、增产、降污、节能的环境友好型肥料,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其次,变生存转型为发展转型。金星化工不仅要向市场和农民朋友提供一种优质高效的肥料,最重要的是大力推广一种更为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套餐施肥技术,这也是企业变生存转型为发展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2011年,金星化工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原育繁示范中心个旧高产示范区内实施了《超级杂交水稻营养套餐施肥技术示范》项目。通过前期的试验示范,经当地农技推广中心工作人员现场测收,金星化工推广的营养套餐施肥技术以亩增产33%的成果获得成功。而之所以能获得增产增收,关键在于应用了高科技含量的新型技术和肥料产品,达到在使用过程中真正实现了省水、省肥、省工的目的,实现了现代农业增产增收和生态安全的栽培目标。
最后,变产业转型为产业更迭。严格遵循“增产增效,减废降污”的发展战略,不断从化肥、新型肥料和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等发展方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金星公司产品及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企业效益稳步提高,经济实力得到显著增强。
展望: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
《中国农资》记者:您曾在多种场合强调企业转型的一个重要前提必须是要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提出这种观点的背景和效用是什么?金星化工是怎样落实这一要求的?
陶世秋: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是当今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金星化工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公司自创建以来,“质量第一”的思想已经深深扎根在每个金星员工的意识中。在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上,金星化工严格遵循“持续改进”的精髓,按照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制定形式多样、全员参与的检验制度。
我一直坚持企业研发、生产的肥料首先在质量上必须让自己深信不疑,才有足够的信心投放市场,接受消费者的检验和评价。因此,金星化工贯彻“质量效益第一,顾客至上”,“下一道工序是上一道工序的顾客”的思想,通过多年来持续不懈地抓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不断的技术改造,坚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真正实现了生产上的“安、稳、长、满、优”。
在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中,企业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实惠。所以,质量是企业转型发展、又快又好生存的前提,是一切市场竞争的活力。只有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坚定不移地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金星人一贯践行的原则。
《中国农资》记者:转型有得有失,您对于金星化工未来的主要工作如何规划?关于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内心深处还存有怎样的深情期望?
陶世秋:金星化工今后一段时间主要工作是:围绕三条主线,突出一个重点、突破两大难关。其中“三条主线”是中心,“一个重点和两大难关”是关键。围绕三条主线即:首先,把生产经营视为是公司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这条线是公司全体员工和各级管理人员必须用生命和行动去呵护的线;其次,把竭力完成环保整治项目和环境绿化美化工作作为公司生存的救命线;最后,把新型肥料的研发和生产视为公司生存百年的延续线,其关键是“研发和生产”。突出一个重点:把新型肥料的营销策划,试点示范、市场营销和市场开发作为2012年的工作重点。突破两大难关:一是有效盘活现有固定资产;二是有效盘活现金流。
企业的准确定位和快速发展让所有经历、关注金星化工茁壮成长的人感到一丝丝欣慰。退休之前我有三个愿望,这也意味着自己争取做好三件事:一是希望在四川省自贡市投资、创建的15万吨/年硫酸工程做大做强;二是在立足做好公司“拳头”产品的同时,将公司研发的新型肥料推广出去;三是希望利用团队的力量将产品营养套餐施肥技术普及得更为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