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在政府推动下逐步向规模农业过渡,农资行业上下游也处于快速调整过程中。在化肥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背景之下,虽然行业整体利润率比较低,却是流通行业发展壮大的战略机会。其他成熟行业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市场初步放开并经过一段时间的恶性竞争之后,行业必将进入市场优化期,行业整合期是打造优秀品牌的最佳时期和最关键时机。随着工厂集中度逐步提高,规模农业逐步推进,化肥流通行业将逐步由单一分销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
完全计划经济阶段
(1949-1985年)
国家规定化肥的收购、调拨、分配和销售等流通业务由供销社系统独家统一经营。在此基础上,确定国产化肥由全国供销总社收购,进口化肥由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向国外统一订货的“统一采购、统一进口”政策。60年代初,供销社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区域设置的、完全由政府控制的省市县各级化肥计划供应和调拨机构,形成了中国最初的化肥流通体系。
双轨制阶段
(1985-2001年)
1985-1998年,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化肥流通方式由完全的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转变,化肥价格部分市场化。
①化肥价格实行“双轨制”(计划内价格与计划外价格共存,互相影响)。
②农资销售主体“一主二副制”(各级供销社为主营单位,农业三站及生产企业为辅助渠道)。
③以国务院1998年39号文件为标志,国家对化肥流通的管理由直接的计划管理改为间接管理,发挥市场配置化肥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取消国产化肥指令性生产计划和统购分销计划,由化肥生产和经营企业为主进行购销活动,同时赋予中化公司内贸经营权。
加入WTO后阶段
(2001-2009年)
①改变中国传统的化肥进出口管理体制,中国化肥进口管理由过去的绝对配额管理变为关税配额管理及自动进口许可登记管理。
②引入非国营贸易化肥进口代理渠道,进口化肥实行国营贸易和非国营贸易并行,同时实行分品种管理。
③促进化肥批发与零售进一步开放。
完全市场化阶段
(2009年后)
自2009年后,农资行业正在从恶性竞争逐步向市场优化过渡。
①2009年1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促进化肥产业稳定发展的六条措施。1月25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通知,将国产化肥出厂价除钾肥外的进口化肥港口交货价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化肥批发、零售价继续执行市场调节价,取消对已放开的化肥出厂价实行提价申报、调价备案、最高限价,以及对化肥流通环节实行差率控制等各项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②8月24日,国务院31号文决定,取消对化肥经营企业所有制限制,允许具备条件的各种所有制及各种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进入化肥流通领域,参与经营、公平竞争。此文件掀开了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新篇章,标志着中国化肥流通正式进入市场化阶段。
发展
我国化肥流通行业仍处市场化初期
近十年是我国化肥行业发展最快速的阶段。在此期间,化肥行业进入一个周期性上升的过程,实现了“全方位”(包括需求、产量、成本、价格、利润、企业总数等)的持续稳定增长。市场从供不应求向供大于求逐步过渡,构成了我国化肥行业发展的一个独立的历史时期。以2009年为标志,化肥流通行业正式进入了市场化阶段。目前看化肥流通行业无论是与其他高度垄断的大宗商品横向相比还是与国外化肥行业纵向比较,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市场化初期阶段。
流通渠道层级众多,小而分散。以化肥、农药、种子为主要农业投入的中国农资市场规模在4000亿-5000亿元,且长期以来农民对农资产品的刚性需求以及每年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逐渐加大,包括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等,为中国农资流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契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登记注册的各类化肥生产企业有5000多家、农药企业有2000多家、种子企业近2700余家,各级农资流通企业预计超过2万家,可见中国农资市场仍是一个无序竞争的格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小而分散”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导致了“小而分散”的需求格局,夫妻店以成本低及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成为当前农资流通渠道最主要的终端供应商。
上游生产企业重组洗牌才开始。近年来化肥产能以每年约10%的高速增长,供过于求的局面导致大小生产厂家不得不参与到恶性价格竞争中去,在管理、人力资源成本不断提高与环保、资源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工厂关停加剧,一部份工厂倒闭,一部份工厂被有实力、有资源优势和管理能力的企业重组。
化肥流通环节良莠不齐且仍处于初级阶段的现状也加剧了行业乱象。流通行业的整合更滞后于生产企业,在供大于求的整体环境下,各层级的化肥经销商之间大打价格战,在新企业介入的同时部分老企业经营亏损或倒闭,市场混乱,应收款与预付款风险增加。与此同时,目前化肥流通行业能够提供给农户或零售商的服务仍很单一,基本仅限于最原始的农资商品配供,农化服务体系缺失、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综合服务(包括集中施肥施药、田间管理、信息、新科技知识的培训等)跟不上,制约了现代农资流通体系的发展。同时,农业科技的普及与推广与农民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找不到有效的渠道,由政府主导的农业三站农化服务体系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体制不顺,难以发挥很好的作用,农资企业由于自身实力有限,加上现有格局下成本过高,农化服务宣传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与表面。
不仅如此,下游“三农”相关政策仍有不确定性,虽然规模农业、土地集约化是趋势,但中国国情决定了农业产业化之路仍然漫长;此外,当前国家的有关化肥政策的动态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也扭曲了市场信息,加上国际市场对国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些因素打乱了市场运行的节奏,使得市场行情更加不稳定且难以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