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陪一位传记作家到息烽集中营旧址去。远道而来的作家朋友这次要写的人物是烈士许晓轩,长篇小说《红岩》中许云峰的生活原型。这位烈士是敝乡人,自然更愿一同前往。
集中营旧址在息烽南郊的阳朗坝,离贵阳六七十公里的样子。在这方圆一两公里地方的小山岗上,两个碉堡还很破旧地站在那里,不过早已没了当年的威风。这个集中营是当时军统所设三所秘密监狱中规模最大、管理最严、“级别”最高的一所。当年军统特务将重庆望龙门看守所称作“小学”,白公馆、渣滓洞监狱称作“中学”,息烽集中营则被称为“大学”。从“小学”转囚于“中学”,再进一步转囚于“大学”,特务们称之为“升学”。息烽集中营从1938年11月建立,至1946年7月撤销,共8年时间,先后关押过共产党员、进步人士达1200余人,其中包括杨虎城将军。其间,先后有600多名烈士的忠魂埋在了这里。初夏的上午,天沉着个脸,在这块浸透先烈鲜血的土地上走动,冷不丁还会打个寒颤。
许晓轩是1940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的。他先是被关在重庆白公馆,1941年10月转押到息烽集中营,1946年7月又被押回白公馆,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夕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和江竹筠一样,许晓轩的革命斗争事迹至少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
在息烽集中营里,有一棵核桃树比较显眼,因为树上“长”着笔力饱满、饱含沧桑的四个大字:“先忧后乐”。这四字就出自许晓轩的手笔。当年,息烽集中营主任周养浩要在“爱斋”前的两棵树上刻上“忠党爱国,先忧后乐”八个字,他选定让许晓轩去刻。一来敌人隐约感觉到许晓轩是狱中党组织的领导,二是因为许晓轩做过刻字工,写得一手好字。开始许晓轩不愿意去刻,后来他经过考虑又决定要刻,但他说要从后四个字“先忧后乐”刻起。他对这四个字有自己的理解。就在他刻好“乐”的最后一笔时,故意让自己从梯子上踩滑,摔了下来,跌伤了手,以此来拒绝再刻“忠党爱国”四字。息烽的朋友告诉我们,李鹏任国务院总理时到息烽集中营旧址参观,了解到许晓轩的这一斗争事迹后,很是感慨,当即携夫人坐在这棵核桃树下的池子边上,请摄影师为他照相留念。
我知道许晓轩是敝乡人,大概是在十来年前,我路过息烽时,是时任县委宣传部长的汤泰祥告诉我的。那时,他刚去敝乡参加完许晓轩故居开放典礼后回来。
跨出集中营旧址围墙的大门,太阳从云层中挤了出来,心里不禁也明亮了许多。
当年国民党选择在贵州息烽设立集中营,大概是想取“熄灭革命烽火”之意吧?然而今天人们看到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点燃的中国革命的烽火不但没有熄灭,竟还生生不息,越燃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