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7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百亿开磷之路

刘建雄 刘宗俊

  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根本没有路。天下着蒙蒙细雨,大雾弥漫,拓荒者们背上背包手拉着手,一步一步从石笋沟鬼门关往下滑,摔倒了又爬起来,又往下滑,走了一上午才滑到洋水的源头。接着就是一条小沟,即洋水沟的源头,走了近一天才到达官司坝前面的金华寺。当晚拓荒者们就住在那里,搭起帐篷,准备修路。从石笋沟打通鬼门关至金华的路十分艰巨,山上山下都是悬崖绝壁,十分险峻。记得有一位刚调来不久的工人叫胡顺和,在打通石笋沟鬼门关的通道时担负爆破,被山上滚落下的岩石砸死了。那时他的女儿刚出世,还未取名,为了纪念,大家给他女儿取名叫矿霞,表示开磷人战胜困难的决心,磷矿的未来是美好的,它将像霞光万道永放光芒。

  拓荒者们的胸襟是宽厚的,他们理解创业的艰难。洋水沟像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后来者。

  矿业总公司技术部地质技术员刘永旭,他于2003年从家乡贵州绥阳考入重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专业。大四的时候,团中央在学校选拔志愿者时,他申请成为了一名团中央的西部志愿者。

  2007年,刘永旭毕业后分配到贵州省地矿局102地质大队,工作两个月后,由于他还在攻读的第二学位与工作的矛盾,他离开了地质队(他当时在攻读清华大学的工商管理学位)。2008年3月,他选择加入了开磷矿业总公司,到井下当一名技术员。在开磷磁场般影响下,他很快就深深地爱上了开磷洋水矿山这片土地。

  2009年7月,他的女朋友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英语专业本科大学毕业后也来到开磷矿山扎了根。他们像接力棒一样,从前辈肩上接过建设开发洋水矿山的重担,支撑着矿山生产大梁,成为一批批开磷矿山的顶梁柱,使得矿山充满生机活力。

  “我的生命卑微且渺小,只有和开磷矿山共赴烈火之约,才能使我锻造钢筋铁骨,抵达信念与纯粹的精神境界”。这既是刘永旭的内心世界,也是他扎根矿山的理由。

  五、寻根

  洋水——意味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和世代相传的开磷矿山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她牵系、造就了开磷人至高的美和至深的爱。

  洋水魂就是开磷之魂,是开磷“负重攀越、勇往直前”的企业精神。

  建矿初期,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挡不住以张小丰为代表的开磷第一批创业者的步伐。张小丰常常告诉大家,“要发扬南泥湾精神,艰苦创业,只要大家好好地干,相信要不了多久,就能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对于他的这句话,老工人冉崇林至今记忆犹新:“当时都不敢相信,就在这个地方,会有电灯电话?”

  张小丰却用实际行动激励着大家。“就连张书记都带头和我们同甘苦,共劳动,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冉崇林说。

  小丰书记也许已记不清遍体弹痕究竟是哪个战役留下的?但是,他却清晰地记得:如今散发着白玉兰幽香的林荫道旁,就是当年为职工挤压苞米杆、加工蕨粑的地方;如今矗立于磷城中心的洋水影剧院,则是当年拓荒者们穿着短裤,光着身子,肩挎麻绳,一木板一木板硬拖出来的……

  经过几年的艰苦建设,开阳磷矿有了宿舍楼,张小丰是党委书记,却依然还住在“干打垒”中,屋里四面透风,地面满是泥土,坑坑洼洼,常年积水,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枪伤不停地折磨着他。“天晴还好些,要是赶上阴雨潮湿天气,疼得他整夜都睡不着觉。”张小丰的老伴罗阿姨心疼地说,“让他换个好点的环境,可他却说,现在大部分职工都还没有住上楼房,我要住进去,于心何安?”

  这位1937年参加革命的战斗英雄,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创业者,使得大家愿意围绕着他、追随着他。

  在第一批创业者、原开阳磷矿矿务局党委副书记贾绍柱的记忆里,那时遇到的最大困难,不只是气候恶劣、没有生产设备,还有交通不便,没有吃的。干部职工人背肩扛、徒步行进、割草搭棚、茅屋居住,生活清贫,办公住宿,油灯照明,眼睛一睁,干到熄灯,在蛮荒之地扎下了根。为了生存,开磷的拓荒者背起背兜,上山打红籽、挖野菜……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