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据中国科学院消息,日前,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秀彬课题组在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地理学报》)上发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化肥施用量影响的研究成果,从区域与省域层面上探讨了近10年来我国农业化肥消费的时空变化特征。
目前,中国的化肥消费处于过量状态,这几乎已成为学者和民众的共识。而中国化肥产量和施用量均处于世界首位。化肥的施用与粮食安全、农业面源污染及农产品质量均密切相关。根据中科院的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农业化肥消费的增量主要来自集约度较高的经济类大棚蔬菜、果树、花卉园艺作物,而不是大田粮食作物。因此,专家提出中国粮食种植业存在过量化肥施用的传统认识,值得重新审视。
根据中科院研究发现,1998-2008年的10年间,我国农用化肥年消费量增加了1201.3万吨,其中以蔬菜和水果为代表的园艺经济作物贡献率为71.6%。从消费量占比来看,10年间粮食作物化肥消费量从71.0%降为57.8%,而经济作物从19.3%上升为30.8%。
从区域上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化肥施用增加率明显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程度达到18.9个百分点,而东部地区则低于全国水平18.9个百分点,这说明农用化肥消费重心在向中西部转移。粮食作物化肥施用量增长率较大的省份主要集中在北部、东北和中部省份,以黑龙江和内蒙古为最。
李秀彬分析说,1998-2008年间,我国粮食作物化肥消费量的减少,主要是由于播种面积缩小导致的;蔬菜作物化肥消费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播种面积的扩大;而果园化肥施用量增加,则受单位面积施用量增加和面积增加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因此,李秀彬提出,中国粮食种植业化肥过量施用并没有传统认识的那么严重。但同时他也表示:“这项研究工作还值得进行更多的调研、获得更多参考数据,以进行更细化的研究。例如单位面积使用量的变化趋势也应成为重要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