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推进,水肥一体化迎来发展机遇
《中国农资》记者: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尤其是在当前水资源短缺,国家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背景下,大家都认为这预示着中国“水肥一体化”时代即将到来,您是如何看待这一说法的?
栗铁申:这两年国家对发展节水农业确实十分重视并大力支持,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去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也将水肥一体化定为全国重点推广的“一号技术”。今年年初农业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田节水工作的意见》,中央财政也进一步加大了农田节水技术的补贴力度,即将实施的“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工程”,拟从今年开始到2015年的4年中投资380亿元,完成3800万亩的节水增粮面积。今年3月份中央财政与农业部新增东北地区抗旱“坐水种”补贴项目,投入4.25亿元,补贴面积8500万亩。当然,“坐水”的同时也可以“坐肥”,内容上可以是“坐水、坐肥种”。此外,今年还增加了西北、华北、西南共12个省区的地膜覆盖补贴19.2亿元;冬小麦“一喷三防”补贴16亿元,3亿多亩的冬小麦实现全覆盖。喷的内容主要是肥水药,可以说是一种特殊施用方式的水肥药一体化技术措施。“十二五”水利规划新增4000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方案正在实施。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和基本农田建设出现多部门支持和几百亿、上千亿的多个规划方案,形成了共同为新增1000亿斤粮食争做贡献的新局面。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随着旱区水利条件的改善,果菜面积逐年扩大,已接近4亿亩,加上其他经济作物和园艺高效农业,共约5亿多亩,其中大棚、温室等设施农业面积已超过5400多万亩,地膜覆盖近年迅猛扩大,已接近3亿亩。当前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水肥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水肥一体化面临的形势看好。
《中国农资》记者:此次您受邀参加了2012中国灌溉农业“水肥一体化”高峰论坛暨第三届中国国际水溶性肥料研讨会,会议期间,相信您也感受到目前农资行业对发展水溶性肥料的热情,您认为农资企业发展水溶性肥料前景如何?
栗铁申:发展水肥一体化节水农业和农资行业息息相关,肥水不分家。如果把2010年之前的10年作为我国“新型肥料、多功能肥料、配方肥料”发展的盛行时期,那么,我认为“十二五”期间将是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下的水溶性肥料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主导市场发展的新阶段。前几年,一批水溶肥企业开创和引领了我国水肥一体化初始阶段的发展,积累了一批新技术、新成果和新经验。面对新的形势,有利于这些企业的蓄势待发,尽快尽早进入市场,引领和提升新阶段的发展。我们也高兴地看到,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肥料企业由观望到行动,跃跃欲试,积极参与。水溶肥潜在的市场蛋糕越做越大,如果把部分薯类和水田粮作加上,水溶肥的市场容量有望接近我国用肥量的半数。因此,我认为农资企业发展水溶肥产品是把握了行业脉搏,看好了它的市场前景。
同时,我也认为中国农资传媒和中国农科院联合主办的水肥一体化论坛适时应势,意义重大,作用深远,必将促进人们施肥理念的转变和用肥结构的调优,推动全国水溶肥料和水肥一体化步入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节水、节肥、生态、高效是发展的重点和目标
《中国农资》记者:结合您多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经验,您觉得当前发展水肥一体化的方向目标是什么?
栗铁申:水肥一体化涉及到水和肥结合的多个方面,既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相对独立的技术体系,极具特殊性。概括来说,要做好水肥一体化需要实现四个结合:即科研、开发、推广、应用结合;完成四个配套:即设施、水源、肥料、技术;创优四方面环境条件:即政策、投入、机制、标准;同时能够实现四个目标:即节水、节肥、生态、高效。
正因为水肥一体化系统工程的复杂性,所以当前此项工作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无论是从肥料生产技术、施用技术、设备配套,还是从市场监管上都存在上下不协调、规范标准空白多、技术推广难度大等问题。我想这些也是下一步业内专家、企业攻关的难点和重点。总体来说,各个环节还是要按照农业部确定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以及今年实施的农业科技促进年目标要求,最终解决问题还要靠科技创新来实现。
《中国农资》记者:您刚才指明了水肥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和方向,针对当前市场上的水溶肥或节水产品,还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呢?
栗铁申:现在不论是企业还是科研单位关于水溶性肥料和节水设施方面的研发都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有些技改设施和创新成果的效果很明显,例如芭田公司的水溶肥料和水肥一体化设施就很好,对推动我国水肥一体化发展有积极的带头促进作用。水肥一体化需要的水溶肥要求快速全溶,不能对管道设施有影响;同时,管道设施的研制开发也要符合科学施肥和节水技术的要求。在具体研发工作上,我认为除了产品功效和科技含量之外,还需要考虑市场的问题。譬如有一些水溶性产品价格很高,增加了农民投入成本,这就需要考虑如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够达到节水、节肥和有利于推广的效果。另外,研发产品时,也要考虑到因地制宜,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土壤环境开发新产品。
推广和研发要协调配合
《中国农资》记者:无论是什么样的产品和技术,最终都要成功地落实到推广应用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要负责科学施肥、旱作节水农业等重大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您在新产品推广方面有哪些好的建议?
栗铁申: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好产品能够尽快进入推广领域。在推广方面,有几点建议。一是推广工作要有计划性。譬如在什么季节、哪些地区、何种作物上开展规范化实验。同时还要研究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的配套用法和用量,使肥料的效果最大化。二是在推广的时候,要把肥料的原理和作用机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明确讲给农民听,新产品研发出来,要明确产品的创新点在哪,效果如何,而且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同时还要研究产品施用的持续性,连续使用会不会带来不良后果。三是一些示范效果资料的系统化全面性,把试验田对比图片、数据资料、典型案例做成一个全面的声像资料,在推广时可让农民更直观形象地了解情况。在田间试验示范中,直观效果好的产品更易于农民用户接受。
《中国农资》记者:对于接下来的水肥一体化工作,结合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具体工作安排,您有什么样的思路?
栗铁申:虽然国家很重视,支持力度很大,但当前水肥一体化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要真正更好的大规模推广开来、发展上去,还需要各方面配合,多加努力。当前应注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看清形式,提高认识。二是肯定成绩,总结经验。三是理清思路,找出重点。四是规范技术,完善标准。五是深化研究,联合攻关。六是优化机制,立法监管。七是抓好典型,树立样板。八是多种方式,扩大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