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前夕,中国复混肥打假协作网召开媒体座谈会,针对近两年的工作做了总结,并对2012年的工作重点做了规划。与会专家和媒体肯定了复混肥打假协作网近两年的工作成果,并对目前市场上假冒伪劣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2012年,中国农资传媒一如既往地与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一道,不断监督农资的质量状况,建立长期的打假机制,让媒体监督成为农民消费者每天的“3·15”,保证农民的购肥权益不受侵害。
政府、协会、媒体、企业共建打假平台
复混肥打假协作网成立的初衷就是构建一个行业打假、反映行业质量情况的信息沟通平台,拉近企业、消费者与政府之间的距离,发挥纽带作用,使政府对企业、对市场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使优秀企业和消费者成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的参谋。
自2010年6月启动以来,复混肥打假协作网联系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标委会、石化联合会等多部门,并组织、召开了行业关注热点的专题会议。
复混肥打假协作网还发挥了行业信息平台的作用。设立了专门的举报热线,仅2011年就向质检总局提供100余条线索,内容涉及假冒仿冒、虚假标识等行业突出问题。同时,组织行业媒体深入一线,对多省的部分生产企业、农资批发市场、化肥零售店、农户进行调研,搜集市场中的假冒伪劣信息,针对突出问题和共性问题形成报告。为了解河南、安徽、山东等地区夏季用肥质量现状,2011年6月,复混肥打假协作网组织多家媒体进行实地调研,向质检总局提交《河南、安徽、山东夏季用肥质量现状调研报告》,质检总局督促各地管理部门进行专项检查。同时,将调研的热点问题和突出问题发布在《中国农资》等报刊上。复混肥打假协作网编写的《复混肥行业质量报告》将为今后探索复混肥市场管理提供依据。
化肥添加物、包装标识成为焦点关键词
关于近期化肥行业的热点产品,中国农业大学曹一平教授谈及化肥添加物问题。目前添加物产品过多,有的添加物对农作物生长确实有效,但是对人体是否有危害却说不清楚,而且检测存在难度,农民也被五花八门的添加物搞得晕头转向。比如,部分增效剂属于激素类添加剂,确实有提高坐果率的作用,但一些厂家把该类激素和化肥混合在一起喷施,向经销商宣传既有营养又提高坐果率,结果导致局部地区的用户农作物出现畸形。另外,监管部门对多种添加物检测能力不足,也成为产品较乱的重要原因。
企业标准过滥问题是目前化肥行业的一个热点。《标准化法》规定,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但是,企业的产品标准须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已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在企业内部适用。但是目前过多、过滥的企业标准参差不齐,部分企业标准明显低于行业标准。
“问题二铵”、“ 问题尿素”是目前行业内比较突出的问题,复混肥打假协作网针对该问题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2011年7月18日,磷肥协会联合氮肥协会向国家质检总局提交《请求对不按照尿素国家标准生产而使用“尿素”字眼误导消费产品发布预警信息的函》。随后根据总局要求,在同年8月26日召开专家会,会议主要讨论对近期泛滥的在常规肥料如“尿素”、“二铵”前后加注修饰语的产品定性问题。来自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化肥质检中心、石化联合会标准委员会、化肥生产、流通等各领域的二十余位专家出席此次会议。会上对各种“尿素”、“二铵”等常规肥料前加注修饰语的肥料产品质量、标识要求、执行标准进行充分探讨。与会专家、学者认为:第一,肥料名称应使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已经规定的肥料名称。商品名称或特殊用途的肥料名称,可在产品名称下以小一号字体标注,肥料名称和商品名称不能混淆(依据GB18382-2001,7.1.1);第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其名称应使用不会引起用户、消费者误解和混淆的常用名称(依据:GB18382-2001,7.1.2);第三,对在尿素、磷酸二铵等常规肥料品种中添加中微量元素或有益成分的,应制定企业标准,添加的各种成分须为可测的,如标称常规肥料名称,同时应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依据:GB18382-2001,7.8.2)。
此外,化肥包装问题是行业讨论的一个老话题。针对化肥包装的规定,复混肥打假协作网曾在《中国农资》等多家媒体及网站发布了多期典型的“问题化肥包装”的专版,为规范行业、警示经销商起到一定作用。
企业主动参与是确保产业健康的重要节点
行业协会搭建平台,国家相关部门、行业媒体、重点企业共同推动行业规范发展工作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农村市场小而散,规范行业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首先,企业举报意识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企业针对侵犯自己企业利益的违反行为举报较为积极。企业市场打假人员主要是围绕一系列侵害自己企业的案件工作,对于复混肥打假协作网要求的举报线索积极性较低,举报时提供的材料不够规范。部分厂家掌握不法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情况,但是有所顾忌,担心得罪同行,或者在举报中受到牵连,因此不敢举报。另外,也有部分化肥经销商想举报,但是怕遭到报复而退缩。因此,中国农资媒体今年将重点宣传复混肥打假协作网的功能,提高行业知名度。
其次,企业对打假协作网的理解存在偏差,总以为打假协作网就是个专业的市场打假机构,得到举报可以马上行动。复混肥打假协作网只是个互相协作的组织,是搜集线索,向有关部门汇总、汇报,了解复混肥区域质量问题,以报告的形式反映区域市场存在的共性问题。总之,部分举报人误解复混肥打假协作网具有执法资格。
最后,大家还谈到加强与农资流通企业的联系,提高流通企业举报的积极性。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不可能让农民了解专业的化肥辨识知识,因此打假不能够以农民为主题,而应该发挥农资流通企业的积极性,特别是区域农资流通企业。他们对化肥产品有足够的辨别能力,并掌握当地的生产、销售及产品流向情况,因此把他们吸引过来,将会搜集到更为丰富和充实的举报材料,以及不良企业信息。
中国农资传媒作为农资行业的高端产经媒体,一直关注行业经济的发展,并以规范农资市场经济秩序为主线,深入调研报道消费者投诉事件、企业产品质量优劣、经营不规范的各类坑农害农行为。着力从源头上抑制农资假冒伪劣状况,维护广大农民消费者的利益,推动农资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