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种粮农民获得20%-30%收益率
□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粮食局局长 聂振邦
保障粮食安全,首先要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原则坚决不动摇。根据目前我国小麦、玉米、水稻的种植情况看,粮食产量是可以满足国内自给自足的,在粮食安全上没有问题。从今年的粮食收储政策上,将控制粮食委托收购规模,不会像过去一样敞开收购了,除中储粮是委托政策收购主体外,其他企业不再接受委托。今年国家将会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同时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来保障农民利益,保证农民用获得的国家补贴、最低收购价等计算的总收入,在扣除“物价成本、土地转包成本、农民投入的农药、化肥、种子、劳动等”种粮成本后,还能获得20%-30%的利润率。
扩大抵押物范围破解中小农企融资难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 郑晖
现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确实困扰着农资行业发展。之所以中小企业贷款比较难,我认为和国家当前的信贷政策也有关系,譬如就拿农资流通企业贷款来说,根据银行抵押保单相关规定,目前抵押物必须要是固定资产,如厂房和土地等,抵押物相对单一,而对于流通企业来说本身固定资产就不多,更多的是流动资产的农资产品。我们也在考虑解决融资难问题,也许需要从国家政策层面能够加以改革,譬如银行能够扩大抵押担保物的范围。实际上,很多国外银行是可以把货物仓单作为抵押物,如果我们的银行改革也能做到这一点,可能农资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
另外,作为农资企业也需要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提高自身信贷评估风险水平。因为我国除了农发行之外,其他都是商业银行,银行作为企业也是要盈利的,必须考虑自身的放贷风险系数。因此如果企业自身还款能力良好,那么从银行贷款就会相对容易。而且近年来,我国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贷款,这对于农资行业融资也会带来一些影响,所以建议企业也要加强技改、减少能耗和污染,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样才能够和国家政策相适应,才能更容易得到银行的金融支持。
培养职业农民带动农技推广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黄大昉
从我国农业结构看,农村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民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在农村干活的基本都是老弱病幼,这些人的知识水平结构决定了他们很难承担农业科技普及的工作。我认为,目前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抓住创业型农户,培养职业农民,譬如种粮大户和农村科技带头人。一方面他们本身受教育程度高,而且规模种植以后,他们也更加重视科技种田所带来的收益。因此,应该把这些人作为改变农村科技推广现状的重点,利用他们的力量来带动科技推进。
此外,农业科技推广还必须要保证完全公益化。现在国家的一些科研机构也开始逐渐走体制改革的路子,有些科研人员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还要考虑创收养活自己的问题,过份市场化,反而降低了科技创新水平。因此,建议国家一定要建立一支自上而下完全公益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不论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还是国家级的科研人员,都应该由财政拨款来支撑经费,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科技创新的全力推进。
要加快培养新型农民
□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李成贵
我认为推进农业科技要加快培养新型农民。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加大骨干农民的培训,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鼓励和支持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当职业农民。另一方面要采取确实措施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譬如说现在大力提倡规模化种植,鼓励土地流转,那就应该给土地流转的农民一些补贴,新增的农业补贴也应该向大户倾斜,在税收和融资方面给大户一些扶持政策。此外,农业科技推广还必须重视市场化多元主体的作用,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龙头企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提供了大量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起到显著的作用,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一支有效的力量,建议国家应给予更大力度的鼓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