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2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科学施肥系列报道之一
科学施肥新理念:“增产、经济、环保”一个都不能少

《中国农资》记者 郑 敏

  编者按

  日前,农业部正式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为我国科学施肥提出了新的理念、新的任务以及新的举措。为此,中国农资传媒特组织“科学施肥系列报道”,采访了政策起草单位相关人士,以及业内专家和企业代表,请他们来深入解读《意见》,以便涉农企业更好地贯彻落实,并帮助企业找准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我国粮食产量“八连增”的消息令人振奋,肥料工业也取得长足发展,但在这些成绩背后,肥料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现象也十分严重,科学施肥成为关注焦点。

  稳粮增产还要节能环保

  在此次出台的《意见》中,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我国推进科学施肥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要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节能减排两个大局出发,坚持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协调统一的理念,加快科学施肥技术推广普及,全面提升科学施肥整体水平,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节能减排。和以往科学施肥相关的政策相比较,《意见》中除了强调科学施肥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外,还明确把节能减排也作为推进科学施肥的目的之一,无疑为科学施肥赋予了新的任务。

  对此,农业部种植业司耕肥处处长许发辉表示,此次所提出的大力推进科学施肥,着重强调的是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三者结合。但在我国当前国情条件下,化肥对粮食增产的促进作用占到60%。毫无疑问,稳粮增产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但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也要尽可能做到经济施肥和环保施肥。而要想做到这些,就必须要提高肥料的科学施肥水平。他指出,从稳粮来看,当前我国化肥使用量已经比较大,再单纯靠增加用量来提高粮食产量比较困难,因此更多的是要依靠提高肥料利用率,做到合理施肥。

  此外,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土肥处处长杨帆也表示,在促进科学施肥工作中,节能环保、关注生态环境也是推进科学施肥的重要目的之一。当前不论是测土配方施肥还是有机质提升工程,除了提高肥料利用率外,就是和环境保护有关。她举例说明,譬如测土配方施肥明确氮磷钾使用量,按需施肥,减少化肥过量施用。而有机肥的商品化过程,则是解决畜禽粪便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身就是节能环保的一部分。

  技物结合以测土施肥为抓手

  《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工作的重点:一是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二是积极改进撒施、浅施、表施等传统落后的施肥方式,集成配套科学施肥技术;三是大力开发利用有机肥资源;四是加强科学施肥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对于这一系列工作重点,许发辉表示,归结起来,这些推进科学施肥的工作重点实际上就是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施用什么肥料的问题,是施用化肥还是有机肥或是有机无机相配合;二是解决施肥方法问题,是深施、撒施或是水肥一体;三是解决施用时机、施用比例和施用量的问题,氮、磷、钾肥施用多少,是做底肥还是追肥使用。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实现科学施肥。

  此外,他还提出,科学施肥不仅包括科学的施肥方法,《意见》中也提出,要以提高肥料资源利用效率为主线,以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抓手,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及主要问题,加强主推技术集成。比如,在东北地区要坚持减氮、减磷、增钾,加大秸秆还田力度,增施有机肥,适宜地区实行大豆、玉米合理轮作;黄淮海地区,要坚持减氮、控磷、稳钾,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等等。这些都体现了科学施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的原则,符合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

  因地制宜引导农民科学施肥

  除了指导思想和具体操作方法外,在《意见》中,还对“十二五”期间,科学施肥工作要达到的一些目标数据也加以明确。譬如,要求确保到2015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到农作物种植面积的60%以上,配方肥施用面积达到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0%以上;人畜禽粪便等有机肥资源利用率达50%以上;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达35%以上;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现象基本得到遏制;化肥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许发辉表示,《意见》的出台也是对“十一五”期间施肥工作方法和经验的深化总结和延续,也是对下一步工作的行动指南,除了具体目标和工作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准方向,将《意见》真正贯彻落实下去。他提出,科学施肥理念已经提出很多年,之前也开展了诸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通过《意见》中提出的目标数据,从肥料结构上也可以看出,配方肥、有机肥也将成为科学施肥的载体之一。此外,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相关企业,都需要进一步努力,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帮助农民掌握合理的施肥数量、施肥结构、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使农民科学施肥意识明显增强。目前,他们也正在和相关部门积极联系配合,希望能尽快出台相关具体落实措施,促进科学施肥相关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