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2012年的农资流通行业:
在扩张中细化终端服务

《中国农资》记者 刘学胜

  在2011年,中农控股推出的“中国农资”小型专业合作社成为行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凭借科技下乡收获了客户,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在2011年,上海市农资推出了第一个进行农资产品和农产品双向流通的电子平台——上农网,在业务范围上突破了农资领域,在发展上突破了实体店的高成本运营限制,在经营区域上更是突破了区域限制。   其实在化肥流通彻底放开之后,如何快速突破区域进行发展成为业内企业关注的焦点。但是网络建设的高成本与农资行业的低利润相比,使得自建网络扩张总是难有大的发展

  2011年,我们在流通行业听到许多实实在在的数据:

  上海市农资通过上农网的模式实现了网上的农资直供,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种植成本:农资成本一般占到农民种植成本的30%左右,通过上农网进行农资直供可让农民的农资成本降低5%-10%,从而可使农民的种植成本降低3%-5%。

  安徽新天地农资2008年开始尝试土地流转,当年租赁1000多亩耕地,获利11万元。2009年承包土地1万多亩,获利近400万元;到2011年承包土地则已近3.5万亩,有望增加上千万元的利润。

  此外,庆丰的昆丰大豆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已经达到6.5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83.7%;纳入合作社经营的大豆面积230万亩,占全县大豆播种面积的70%。庆丰集团昆丰公司的年经营粮食近50万吨,化肥3.5万吨,销售额达到了12亿元,盈利近2000万元。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农资流通行业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强者越来越强,实力增强后,农资流通企业在卖农资产品的同时开始关注更广阔的领域。成长起来的农资流通企业都能找到鲜明的个性,并且不断将这些个性强化,所做的服务越来越细化。整体而言,在2012年,农资流通企业将会把“大处着眼”和“小处着手”演绎得更加淋漓尽致。

  趋势一:扩张多元化

  在2011年,扩张成了行业中最经常听到的一个词,黑龙江倍丰农资在各地建设分公司的步伐一直不曾停过;上海市农资则通过增加电子商务平台的方式拓展了农资的网上交易,还进入了蔬菜销售领域;农资流通企业依靠自有产品进行网络扩张带来新的看点,威远农资集团则依靠“根力多”产品将营销网络突破了河北省,华农连锁的复合肥很快也将投入市场。

  在2012年,许多今年的典型将变成一种现象:将会有更多的农资流通企业突破区域限制进行扩张,以较高的价格收购当地成熟的经销商成为扩张首选;有的经销商不愿意异地建设网络,但又想扩大销售区域,便会投产高利润的新型肥料产品来快速扩张;经过多年对农资企业参与农业的观察和尝试,会有越来越多的农资流通企业参与到大农业生产中去。

  趋势二:网络精细化

  在2011年,我们发现企业都在将网络进行精细化建设,比如山西农资集团针对不同的客户群设置了不同的网络建设策略,通过直营店、连锁店和经纪人的模式实现网络全覆盖;河南万庄农资物流集团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得到了行业的高度认可,希望能够通过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作后盾来做精网络建设。

  要想将网络做得扎实,抓住更多的机遇,必须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不管是对终端经销商和大户,都要用贴心的服务来提升他们的忠诚度,因此在2012年:不同规模的经销商都会在快速扩张之后细化网络建设,通过建设直营店、强化连锁店等提高网络运营水平的方式来提升营业额;种植大户的出现,让企业不敢再将他们当作农民看待,他们是名副其实的“上帝”,所以企业将把大户作为一个重要群体对待;农资流通行业的细化和升级,必须由现代化的农资物流体系作为支撑,农资物流将被划分为化肥、农药、种子等细化的物流模式。

  趋势三:服务终端化

  在2011年,我们发现作为服务全国的龙头农资流通企业也纷纷以各种形式直达终端,中农控股推出的“中国农资”小型合作社网络已向规模化发展,让诸多农户受益;外资企业也不甘于只做大的国际贸易,通过并购国内农资流通企业的方式而直达终端,俄罗斯阿康集团在收购了北京永盛丰农资有限公司以后,借助内资的网络和外资的资源及管理经验为终端客户提供套餐服务。

  当业内企业都在研究直接面对终端,不管是直达终端经销商还是直接面对农户,面对终端的服务将在2012年进一步落地:流通网络将进一步扁平化,并且为基层经销商提供的产品有望实现套餐化;测土配方施肥将会直接针对每一块耕地,配方肥也有望告别大配方的水平;农技培训将不再主要针对经销商,而是要为特定区域的农户提供个性化培训。

  感悟2011  为升级、转型者拍手叫好

  《中国农资》记者 汪 洋

  2011年,对于中国农资流通行业来说,流通企业不仅在涉足的主营业务上坚固了基石,更加突出的亮点是一些先知先觉的流通企业开始将目光定位得更加创新、更加长远。

  资本运作、农业产业化、电子商务、网络升级……这一系列既“时髦”又“实惠”的举动一时间在行业内掀起了广泛的热议。

  资本运作力度的不断加强,让企业在坚持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前提下,赢得资金支持环节获取了更多新鲜的“血液”。

  农业产业化的广泛实施让企业涉足的经营范围更加广泛、更加全面,实现了一条从生产、流通直至销售的全产业链盈利模式,形成了农民满意、政府放心、企业受益的共赢局面。

  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将农资销售、农产品收购实现了一网连接,互联网的巨大覆盖优势使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实现了网上及时、简化交易,同时也将更多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便捷地从农村田间地头运送到城市,实现了“农超对接”后农资产品使用的可追溯化、销售环节的减少化、消费者购买、使用的放心化等巨大优势。

  网络升级也成为越来越多农资流通企业关注的焦点,可以说既是必然也是偶然。必然的是农资流通企业的根本命脉就是网络,而深化、完善网络更是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关注的焦点,偶然的是更多生产企业逐渐改变思维方式,将销售渠道不断延伸下移,这无疑给流通企业带来了难以避免的压力和挑战。

  机遇也好,挑战也罢。关注农资流通行业发展的有识人士都应该感觉到,从此开始,行业内已经出现了为实现升级、转型而不断奔波的实践者,一个新的农资流通竞争格局也必将进入一个飞速的发展阶段,这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 “折腾”与“纠结”才刚刚开始,而真正面临的“困惑”和“瓶颈”也会很快随之而来。有人或许要问,竞争对手所走的每一步咄咄逼人的棋术势如破竹、直逼局点,我们该如何积极应对?升级和转型究竟是对是错?

  春江水暖鸭先知。此题答案若用一位亲身经历并参与企业升级、转型的某位负责人的话来说便是:“我们应该为升级、转型者拍手‘叫好’,转型和升级永远是把双刃剑,没有对错之分,关键在于你敢不敢迈出这一步,成功了有可能赢得更加广阔的天地,失败了即便没有收获,但至少在行业内开创了不断尝试、永不言败的先河。”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