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 刘淑兰:
携手助推国内新型肥料发展
中央新的一号文件是推进新农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这对我国农资行业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要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农资行业就必须跟上它的步伐。中国农资传媒在新型肥料的推广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正是在媒体的宣传推动下,传统生产企业已经开始步入新型肥料的研发和生产中,尽管与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传统肥料生产企业必将成为新型肥料生产的主力军。
新华社《暸望》杂志社原总编辑 陈大斌:
希望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农资专家顾问委员会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一方面,我可以发挥余热;另一方面,这个平台让我从退休状态再次回到社会中来,成为一个社会人,让我有机会接触到行业一线的专家,使我又焕发了一点青春,所以我愿意接受这次聘请。今年我主要还是要向各位专家学习,希望等到明年再见面的时候,我能给《中国农资》的发展作出一点贡献。
中国国家测土实验室主任 白由路:
关注农资热点和难点问题
我们主要是从事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的一个单位,作为一个科研单位,我们希望能捕获一些关于农资方面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各位专家如果在生产、销售以及使用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的话,希望与我们加强交流,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促进中国肥料行业的进步。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公共关系部主任 郭 卫:
加大活动力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011年,中国农资传媒在农药领域很好地践行了一家有责任、有高度、有深度的媒体责任。行业的良性发展迫切需要媒体的积极、正面、客观的报道,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今后将积极加大与媒体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及时、有效地传递行业声音、宣传农药新政。
希望中国农资传媒今后要多策划一些有意义、有影响的行业活动,加强业内人士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活动将更有效、更新颖、更及时的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陈 清:
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目前土地流转带来了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中国农资》为大户提供了产品加技术的信息。希望中国农资传媒加强农化周刊的内容。同时,利用中国农资传媒在行业的影响力引领行业健康的发展,沟通市场信息技术,找到农化服务技术和营销结合的方式。另外,希望在中国农资传媒的刊物上看到关于技术创新性的资讯。
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 祝慧烨:
农资媒体要实现两条腿走路
在媒体的价值链延伸方面,中国农资传媒不断通过专业性的论坛、活动为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及消费者之间搭建了一个广泛交流和深化合作的良好平台。
希望中国农资传媒今后能在立足原有成绩的基础上,坚持实现两条路走路,一条路是加大媒体核心价值观的强化和提升,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与迈进;另一条路是涉及的报道内容及范围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系统化,与读者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互动与联系,通过新闻载体不断报道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经销商生存现状;推广先进的农技服务知识,提高农民正确的购买意识报道一系列农资领域的热点事件与人物。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龙文军:
有针对性地服务行业
中国农资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我提几点建议:一、对中国农资传媒的几个刊物都要有明确的定位。二、《中国农资》杂志是个很好的平台,可以引导相关的专家、学者发一些文章。三、可以考虑编发中国农资内参,直接为政府部门提供信息。
中国农产品经济人协会副会长 姚重璞:
推动新的科技应用
现在人们不只关心吃什么,更关心吃什么更安全。我认为中国农资传媒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推动新的科技应用,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好处。作为报社曾经的领导看到中国农资传媒这些年的发展,我感到非常的欣慰,也为我的同事们感到骄傲!祝福中国农资传媒的未来更加精彩!
中国五矿进出口商会副会长 李晓妮:
钾肥自给能力不断提升
多年来,五矿商会在钾肥进口协调中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也为“三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2011年五矿商会三去满洲里,成功解决了机械化灌装技术的问题,另外,通过与发改委、铁道部的合作,我们解决了盐湖钾肥的铁路运输的问题,去年盐湖钾肥第一次没有因为铁路运输原因而囤肥。正是由于国家对“三农”的大力支持,才使五矿商会在组织国内企业对外进行大的贸易谈判时发挥出优势,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三农”服务。
国家化肥质量监督钾盐中心主任 王 旭:
肥料登记管理将建评价中心
我国肥料行业处于百舸争流的状况,农业部门做农业管理的时候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为了更好地进行肥料登记管理,农业部正在建立肥料安全评价中心。管理新的肥料品种例如缓控释肥料和增效肥料时,需要评价肥料施用到农田中后的肥效;土壤调理剂是我们登记的重点产品,例如低品位磷矿和钾长石的利用可暂时作为土壤调理剂来登记;肥害的技术法规鉴定层面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总工程师 杨 一:
关注和支持标准制定
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是全国肥料和肥料调理剂等标准的制定单位。2012年肥料制定标准将关注肥料的术语、标识;肥料的分类、使用以及肥料命名原则等。中心同时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无机肥料工作组的定点单位,参与五个国际标准的制定。希望大家通过中国农资传媒专家顾问委员会这个平台提出建议。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化学申诉处处长 李新芝:
农资企业需增强专利意识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快速发展、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及同质产品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仿制居多的中国农资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诉讼问题。
农资企业专利意识淡薄,主要是因为长期行政化的管理手段使农资企业市场竞争意识还不够强,企业家对专利在竞争中发挥的作用尚未充分理解。此外,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研成果鉴定办法使科技人员市场意识不强,专利制度的专业性、技术性、法律性太强等因素,也导致企业专利拥有量较少。
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农艺师 段继贤:
中国农资传媒做到多赢
近几年来,我参加中国农资传媒一系列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中国农资传媒做到了多赢,给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农民做了实事。我们芭田公司将一如既往地同中国农资传媒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此我有两点建议:一、希望中国农资传媒更关心低碳农业,通过联合政府与企业的力量,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二、在如何更加科学地利用我国的磷矿资源、钾矿资源方面,应该加大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