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里,有一则关于斗鸡的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古老竞技活动,齐王便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斗鸡发烧友。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斗鸡专家纪渻子帮他训鸡。
纪渻子才养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地去问他:“养好了没有?”纪渻子答道:“还没好,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
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渻子回答说:“还不行,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
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当然还是关心他的斗鸡,纪渻子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又过了10天,齐王已经不抱任何希望地来看他的斗鸡。没料到纪渻子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去像木头做的鸡,可精神上完全内敛了。”虽然齐王将信将疑,但还是把鸡领了回去。
待到斗鸡比赛开始时,齐王发现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然而随后却发生了更耐人寻味的一幕,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自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这也形成了成语“呆若木鸡”的典故。
原来,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其实可以斗,甚至可以吓退群鸡。活蹦乱跳、骄态毕露的鸡,不是最厉害的。目光凝聚、纹风不动、貌似木头的鸡,才是斗鸡的最高境界。就像武林高手,根本不必出招,而落叶飞花皆可伤人。
《庄子》在故事中,诠释了一种心态境界的哲学观点。由此我联想到,训鸡的四个阶段其实是在说人生的四个层次。第一阶段,我们是那么的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无论做什么都是那样的天真,硬要去闯一闯,其实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副傻头傻脑的愣气。第二阶段,虽然我们在社会上经历了一些风风雨雨,可好斗的心理还是那么强盛,凡事好出头,见风就是雨。正因为如此,吃亏的总是自己。第三阶段,说的是久经沙场,虽成熟稳重,仍难免激动,好胜的心理终难自控,说不定哪天就马失前蹄。第四阶段,我想说的就是大智若愚吧。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斗鸡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那么真正的大智慧表现出来的也许是愚钝。高超的技巧看起来的确有些笨拙,真正的勇敢可能会被误解为胆怯。相反的两极,的确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