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近日通报农药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情况,抽查了16个省(区、市)37个生产企业的57个农药样品,质量不合格的9个样品中,假农药5个、劣质农药4个。于是又想起最近安徽读者寄来报纸上的一条消息,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于近日对淮北、亳州、宿州、阜阳、蚌埠、淮南等六个市市场上销售的肥料产品质量进行了监测,合格率仅为74.3%。结果显示,肥料产品质量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个别肥料产品质量检测结果与标准值相差很大。最难以置信的是,这其中还看到了复合肥行业里一些鼎鼎大名甚至个中翘楚者,偶与好几家企业的高管相当熟稔,数次把酒问青天,痛心疾首中……
顺手翻开了今年以来关于农资打假的新闻,触目惊心,骇人听闻,先看看全国的情况——
今年上半年全国农业系统共立案查处假劣农资案件1.4万余件,捣毁制假售假窝点63个,移送司法机关63人,逮捕6人,其中5万元 以上的案件45起,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26亿元。据统计,各级农业部门通过淘汰高毒农药、开展农药监督抽查、开展植物生长调节剂专项检查等活动,出动执法人员20万人次,检查农药经营单位18万次,立案查处5040起,查获假劣农药460多吨。
而由中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组织的春季农资打假行动,以区域性质量问题整治为抓手,以查处坑农害农大案要案为重点,加大了对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行动期间,全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共查处假劣农资案件2244起,查获假劣农资货值3831万元。 此次农资打假行动期间,全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49433人次,检查农资生产企业8381家。与此同时,还公布了十大典型案件:山西晋中市质监局查获的不合格有机肥案、河南焦作市质监局查获的不合格复合肥案、山东潍坊市质监局查获的无证生产化肥案、河南焦作市质监局查获的无证生产假冒化肥案、山东潍坊市质监局查获的假劣化肥案、内蒙古扎赉特旗质监局查获的假劣化肥案、广西壮族自治区质监局查获的假劣化肥案、广东平远县质监局查获的假冒化肥案、江苏连云港市质监局查获的无证生产农药案和山西省质监局查获的不合格农膜案。
再看看各地的情况——
今年1月至5月,山东省共查处农资案件1583件,案值2570.75万元,共查获不合格化肥1245吨,不合格农药8389瓶,不合格种子39448公斤。
重庆各级农业行政执法部门专项开展“绿剑护农”行动,严打生产、流通、经营假劣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添加剂等行为。“绿剑护农”行动开展以来,重庆农业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2.3万人,捣毁制假窝点21个,挽回经济损失8000万元。
河南省质监局组织开展“进千村、入千户、抽千样”、“农资打假下乡”集中行动月、农资打假集中宣传周等活动,全省质监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 3812人(次),检查农资生产企业286家,查处假冒伪劣化肥280吨,为农业生产挽回损失130余万元……
我们感谢农业部门、质监部门、工商部门等为肥料质量敲了警钟。农资打假,不仅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与此同时,对于整个农资行业的进步也是一种无形的推动与鞭策。而对于那些被曝光的企业包括在业内声名显赫的企业来说,也许不一定是件坏事,只要不要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趴下。
昨天看到一则报道,安徽省利辛县工商局对该县马店孜镇沈某销售的山东××肥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复合肥进行抽检,据阜阳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检测,该产品为不合格产品,其总养分含量不合格。经查当事人沈某8月购进60吨,进价为2620元/吨,售价3200元/吨,货值金额19.2万元,至案发时售出16吨,剩余44吨,封存期间保管人销售3吨,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产品质量法》,构成了销售不合格产品行为。目前该局依法没收了41吨不合格化肥,并处罚款20.93万元,对封存期间销售3吨化肥的行为进行了另案处理,这同时也给我们农资经销商,特别是不法经营者敲响了警钟。
平时也就在3·15写写关于化肥农药质量的文章,这次看到这些被曝光的企业,实在是太震惊了。看来,加强农资质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