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1年12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为盈利的“打假”在农资圈是件好事

子思

  《法制日报》11月15日报道,没有正当工作的周开礼一直在寻找一个轻松又挣钱的工作。一天,新闻上的“职业打假”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找到了晏勇和强大应,3人分别到重庆主城各区的超市和商场购买有瑕疵的产品,然后分别到各区法院起诉,重庆主城各区法院分别收到了类似的案件。周开礼多次到永辉等超市购买外包装存在瑕疵的产品,起诉到重庆巴南区法院,20件案子全部被巴南区法院驳回,周开礼上诉到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经调解,其中19件案子以每件案子被告赔偿500元,原告撤诉结案,周开礼获得赔偿9500元。

  当周开礼被问:“那你又是怎样知道超市的这些东西存在问题的?或者说你购买的商品怎么全是存在瑕疵的商品?”他回答:“是有在质检部门工作过的人告诉我的。他说超市和商场销售的商品很多都有问题,叫我们去购买,然后起诉可以获得赔偿。”然后周认真学习《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通则》、《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从中查询索赔依据。

  如果在我们农资行业,如果多培养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打假人士,不但可以帮助农民朋友辨别假冒伪劣产品,打击有问题的产品,同时还可以使一部分人增加收入,提高法律意识。这也是农民朋友自己主动学习法律的机会,也是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的体现。虽然这个打假的背后隐藏了利益,但是在目前我国农资市场没有有效的管理手段的情况下,也不失是个好办法。报道中提到管理部门的知情人士明知超市里销售的东西有问题却没有去管,可能是不愿意管,或者是顾不上管,或者不归他管。他能给这些有需要的人加以指点,结果还是很不错的,一方面可以给超市经营者提提醒,再销售有问题的产品,是要赔偿的,有风险的,他们或许会主动放弃销售那些有问题的产品。城市里问题产品如此多,何况农村市场?所以我们管理人员要想把农村市场管理好,不是个简单的事情,索性培养一批以打假为生的人员作为社会管理的监督组织岂不是更好,反正他们都要上诉到法院,也不怕他们违法乱来,只要是有理有据,又合理合法,干嘛不支持他们呢?

  不用埋怨行业太乱,也不用埋怨相关部门不作为,也不用埋怨法律不健全,只要有利益的驱使,专业打假为生的人员会认真研究相关法律法规,会让那些有问题的产品无处藏身,农资市场的管理,规范应该依靠广大发人民群众的力量。农资行业如果能培养一大批专业打假为生的队伍,是农民之幸,是农资管理的有效补充。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