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1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资打假需“龙头”出大力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假冒伪劣化肥一直是农资行业的公害和顽疾,今年市场形势复杂,假冒伪劣化肥又呈泛滥抬头之势。从媒体接到各地的反映情况来看,偷减含量、以次充好现象仍然严重,个别地区更是出现明目张胆的造假化肥。近期中国农资传媒报道的以海盐染色假冒中化加钾的案例就是其中一个恶性案例。

  为了有效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为行业发展创造一个良性的环境,中国农资传媒加大了对此类案例和事件的报道力度,本期又推出了对假冒泉林嘉有品牌有机肥事件,对仿冒汉枫等新型肥料现象的报道。希望发挥出舆论监督的作用,引起相关部门和全行业的注意,共同打击农资领域的假冒伪劣行为。

  我们的报道也的确在行业产生了不小的反响。月初在西安举行的全国磷复肥产销会议上,不少磷复肥、钾肥企业反映:中国农资传媒的打假报道深入打假第一线,直面农资行业的顽疾,是一种负责任、有勇气的主流媒体应有的作风。然而他们也都感到中国农资市场假冒伪劣泛滥,屡禁不止,久剿不灭的原因,除了执法部门的不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资生产、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在打假这件事上顾虑太多。所以他们呼吁“大户”要在打假中出大力、带好头。

  所谓龙头企业,就是在全行业具有引领责任、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客观上讲,他们也是假冒农资的最大受害者,那些假冒名牌农资去发不义之财的人往往瞄准的是龙头企业的产品和商标。因此,大型农资企业对打假往往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在市场上没有不坚决打击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但求无损自己产品和销售,不想在舆论上对打击假冒伪劣多做文章,究其原因就是“投鼠忌器”。记者也了解到大型企业负责打假工作者的顾虑:假冒伪劣往往都是抢在销售旺季能捞则捞,不行就搅乱市场。所以企业越大,产品销售越广,一旦报道了自己的产品遭遇假冒伪劣,往往搅乱了市场,搅黄了销售。所以最终选择的往往是手上抡拳痛击,嘴上忍气吞声。

  假冒伪劣制售者也正是看到了大企业的这个“软肋”,以光脚不怕穿鞋的心态与企业玩起“躲猫猫”:你怕伤到自己,那么你来我走,顶多躲起一阵子,过后再到别处骗人,反正中国市场大得很。那些到处流窜的“忽悠团”就是这类假冒品伪劣者的代表。这也是目前农资市场假冒伪劣无法根除的心理和社会原因。

  然而,越来越多的大型龙头企业还是看到了假冒伪劣屡禁不止的危害,不仅积极打假,还积极配合媒体的打假工作。在本刊记者披露假冒中化加钾案件的过程中,中化化肥就给予了有力的支持,还提供了辨别真假加钾的科学常识和办法。相信,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转型的推进、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假冒伪劣农资终究有一天会销声匿迹。在这一过程中,相信龙头企业也一定会做出自己的历史性贡献。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