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11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众擎易举:机制构架整合再出发


  全球经济的动荡和资源并购大潮剧烈扰动着钾肥行业格局。中国企业“走出去”国际化的举动,无疑是正确的战略选择。盘点应对钾肥资源稀缺的中国实践行为,“走出去”的企业在钾盐境外开发方面的尝试,政治影响不亚于经济风险。业内认为,正如决策层强调要抓住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一样,钾肥境外开发同样要对资源形势做出准确判断。

  从跟随大宗商品的市场运作来看,钾肥被视为是一种大宗产品,甚至是国家战略物资。既然将钾肥提高到战略高度,就需要以一种战略眼光全盘统筹。特别是在国产、进口、境外开发三方之间,在境外开发企业之间、甚至希望介入的企业和机构之间,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

  “中国‘走出去’需要从政府层面导入一种竞争机制。”以色列化工集团中国区市场总监何明一针见血地指出。钾肥如果被看作是一种战略物资,政府就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从全局去把握。比如,国家化了大力气买钾矿,本来就是为了降低成本、让农民受益,那么,企业在开发之初,就必然承担着一份责任。

  目前,国际供应商觊觎老挝和加拿大的钾肥开发。国际供应商的目的非常明显——控制生产或者销售。从增加供应量的角度,国内一些企业或机构也希望参与境外钾肥开发。“究竟谁能介入是否可以介入,应当建立一个尺度。”何明认为,建议统一的协调机制,无论对国际和国内都是一种校正。而境外企业之间彼此松散的合作方式,也需要高层面的统一协调。

  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兴富认为:“在钾盐境外开发上,虽然中国占据了战略优势,但是缺乏一个统一、有力的牵头部门。在境外形成相互竞争、抢资源的关系,实际上是对人家有利。技术上没有合力、政策协调上也没有,容易被盘剥、层层扒皮!”

  对此,深圳德钾盐贸易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郭延亮坦率地说:“开钾矿不是简单的事情,涉及的环节多,不是哪个企业都能实施。一是需要资金充裕,二是需要技术支撑。”他认为,在国际投资政治风险日渐加大的前提下,将项目统一协调,更利于规划的实施和操作。

  中国钾肥境外开发应当根据供求做调整,市场的认可和接纳程度才是关键。对于来之不易的战略资源,中国应该有一个全盘的考虑。“中国政府应当将其考虑为一种核威慑力。只要国际供应商的价格高,就动用开采,价格合理可以采购储备,给供应商一种牵制作用。”何明和王兴富支持了这一观点。毕竟,战略规划更需要战术谋划。

  目前,老挝、加拿大开发项目稳步推进,境外开发企业已经成为中国钾肥又一梯队,尝试填补这一空白。他们在风声鹤唳的资源大战中,独树一帜,格外耀眼。行业人士认为,境外开发有政府高层面的协调,更利于国家和企业战略的稳步实施。所谓众擎易举,政府管理不可或缺。

  编后

  《中国农资》钾肥观察家栏目在长期跟踪报道国内外钾矿资源之后,推出了“御风行动——应对钾资源稀缺的中国实践  ”系列报道。连续6期内容为读者从不同角度呈现了不同层面的钾资源开发实例与分析。报道中分析了“老挝模式”、“加拿大范本”、“青海盐湖战略”,阐述了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等。在全面分析与综合考虑下,我们呼吁,开发境外资源无疑是我国钾盐行业必走之路,但拥有资源后如何统筹规划——在应对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农资》今后还将推出相关报道,与业内人士共同探寻钾资源开发之道,探索资源规划之计。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