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江苏中东化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敖根
低碳营销 服务为农

《中国农资》记者 张 涛

  江苏中东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无论在实力规模、产业效益,还是社会影响力上都被业内津津乐道,成为中国肥业具有风向标意义的的旗舰与航母,而这艘航母的掌舵者——董事长刘敖根凭借一颗为农的心,以生产出“降本增效”的好化肥为己任,谱写中东宏伟蓝图。前不久,刘敖根下到一线基层走访市场,从县里到农村,从销售网点到基层门店,每袋肥每个品种,甚至每一颗化肥都仔细研究,对目前国内的化肥市场收获颇多。

  《中国农资》记者刘总您好,我们知道您在基层走访感受颇多,能不能跟我谈谈这次下基层的收获和感受?

  刘敖根:我一直肯定着一个答案:那就是中国的肥料行业是具有前景的行业,无论是什么肥料。但是行业自律很重要,目前市场上都是大企业产品占主导,但是在某些地区却恰恰相反,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前段时间我去市场走访时看到市场中的产品五花八门,非常复杂,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目前我国的肥料行业拥有强大完整的规范、监管体系,但是现实市场中却存在很多不健康的状况,有经销商反映,一些不负责任的经销商认为少几个养分无非就是罚款,而且没有明显减产,先赚了钱再说。

  真正能为农业增产的肥料还是多数,但是我们还是要坚持行业自律,执行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行业发展要自律,小打小闹的企业是暂时的,量少不足以对市场构成威胁,我认为在行业里大家要提倡实实在在做人,一心一意为农,如果大家都做到这点,我们的行业会更好。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农民赚钱不容易,不能做损害农民利益的事。

  

  《中国农资》记者:您作为企业的负责人,怎么看待目前国内的基层市场现状?

  刘敖根:目前,行业里要多学习,遵守行业自律品行,要保护我们的行业声誉。在基层走访的时候看到基层经销商门店里面的化肥品种琳琅满目,好企业的合格产品被放在角落里落了一层灰,而有些不规范的企业生产的化肥却摆在明显的位置,检查的时候合格产品被当作“挡风墙”,冲在前面,而真正卖肥的时候这些好产品则是另一回事。

  对于宣传,我的意思不是说产品不能宣传,而是要适当宣传。我们可以讲讲肥料的施用方法、新技术、新功能,但是不能过度宣传误导消费者。我们中东很少做广告,但是我这次下基层到一个经销商那里,他已经卖中东肥料七八年了,因为和其他品牌相比,中东肥料效果好,玉米颗粒不但饱满还能长到最顶;在河南的祁县,当地农民用了我们的肥料种出来的大蒜比其他大蒜大出一大圈;在湖北的黄梅县,当地施用了我们缓控释肥的水稻和棉花效果都好于其他,这是实实在在的效果,这样一来农民就喜欢用中东,但是农民都反映中东不做广告,包装袋也不漂亮,要货的时候供给不上,但依然赢得了农民的好口碑。

  

  《中国农资》记者:我想世界上无论哪里的农民都是务实的,只要肥料效果好,都会赢得好口碑。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目前的化肥市场,有些企业都选择国外市场,特别是今年的二元素肥料出口大增,江苏的企业功不可没。

  刘敖根:是的,但是我们还是将销售的重心放在了国内。首先,中东的肥料是为了服务中国农民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只要粮食保障供应,哪怕蔬菜、猪肉再贵,农民也不会为吃饭发愁,这是我们做化肥企业的良心所在;出口政策的不稳定存在一定的投机性,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长久之策,所以我们将重心放在了国内。尽管我们有资源、产能、港口等等优势,譬如说武汉的厂区一直到江苏沿江的每个港口都能操作,包括南京、张家港、镇江、南通等等,但是现在所有贸易公司的订单我都不接,因为要保证国内市场供应,即便如此,我们的产量还是很紧张,所有的磷铵和复合肥都是满负荷生产,仍然供不应求。

  

  《中国农资》记者之前中东复混肥曾经做到过全国产量第一,现在如何?面对越多月复杂的多元化市场,中东的产品结构是否有所调整?

  刘敖根:现在我们的产品多元化发展,团粒法、氨化、料浆、掺混等等生产工艺齐全,目前为止除了高塔我们的产品全部覆盖,可以说农业需要什么我们都有什么,基础工作比较扎实。我们不是上市公司,但是要具有上市公司的规模和管理,产品质量和价格始终要以农民的降本增产为主。勇往直前,继续为中国农业作贡献,多生产农民喜欢为农业降本增产、符合科学配方的肥料,继续下大力开展农化服务,这是以后化肥企业发展的趋势,产量每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利用自己的上游优势,对市场把握要精准,降低成本,企业效益齐头并进。

  我们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始终围绕肥料,做专、做精、做细、做好我们的市场。这些年肥料行业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不但是我们企业做得很快乐,总的资产和价值不断提升,可以说我对肥料行业发展前景表示乐观。中东在发展中把握机遇,打破常规和传统的思想,更新观念,迎合不断发展的国际市场和国内的市场变化,明确产品定位,避免死搬硬套,用辩证的目光看待我国和国际的化肥市场,有的企业有资源优势,有的企业区域位置很好。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我认为只要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好,就一定能够有较大收获,而且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肥料是必须要用的,所以我对肥料市场很乐观。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