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何浩明
“我们呼唤稳定的政策”

《中国农资》记者 张 涛

  国外和国内的经济环境并不好,欧盟债务危机和美国危机的延伸,国内的通货膨胀和紧缩的货币政策,没有一点对于企业来说是有利的,如果还要采取更严厉的政策,对于当前的生产企业无外乎是雪上加霜,会加速企业的提前崩盘,不利于行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所以,我们强烈呼唤稳定的政策。

  《中国农资》记者何总您好,我们都知道我国的磷矿资源不可再生,当前我国的磷化工发展情况如何?这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走得怎样?

  何浩明:目前,我国磷化工发展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前期是产能的发展,在磷化工的带动下磷矿石产能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在找矿、矿的储备、低品位矿的突破上解决了我国磷化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难题,能支持我国磷化工发展100年左右的时间是没有问题的。

  保证国内的磷肥供应对于企业的指导思想和做法来看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从价格来看,如果中国的磷化工还是依赖国外进口的话,和现在相比,中国的农民可能要多付出很多,从我国销售磷酸二铵900万吨的销量来看,和现在国际价格相比,中国农民可能要多付出90亿元,中国磷化工的发展支持了我国国内市场的需求,不再依赖于进口,应该说这是我国磷化工取得的最大成绩。

  我国目前的磷化工产品主要还是磷肥,磷化工产品和高端磷化工产品还是非常少。

  全球来看,磷化工产品有3000多种,而我国的磷化工产品种类只有100多种,这种现状说明我国的磷化工产业仍然处于低端链和中端链,高端链可以说几乎是没有的,也正是这些现状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磷化工发展的方向和希望,应该调整结构,向中、高端链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方向发展。

  

  《中国农资》记者最近市场都热议关税政策的调整问题,您怎么看当前的关税政策?

  何浩明: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讲,限制化肥出口、保证国内需求是国家制定政策的初衷,但是如果频繁调整的话,对于企业和市场来说都不是很好,我们希望政策能够保持长期稳定。

  国外和国内的经济环境并不好,欧盟债务危机和美国危机的延伸,国内的通货膨胀和紧缩的货币政策,没有一点对于企业来说是有利的,如果还要采取更严厉的政策,对于当前的生产企业无外乎是雪上加霜,会加速企业提前崩盘,不利于行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所以,我们首先呼唤稳定的政策。

  第二要鼓励高端磷化工产品的出口。我们要看到发展中国家将化肥作为终端产品在国内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一些国家本身有合成氨、硫磺、磷矿资源,发展磷化工是非常好的条件,但是从战略的角度考虑,今后30至50年,也要寻找石油资源枯竭后可替代的资源。而摩洛哥的磷化工占比例很高,因为它们资源储量很高,居世界第一,大约有850亿吨,是我国储量4—5倍,这是这个国家的优势,所以会集中所有力量去支持这个产业的发展,在十二五期间这个国家的磷酸产能将会超过1000万吨,而且第三世界国家也在大力推动磷酸和磷肥方面的发展,势必会促进和我国的激烈竞争,由于他们在资源、地理等条件上比我们更加具有一定优势,所以当他们形成一定产能的话,在我国传统出口的东亚、东南亚和南美市场上会对我国非常不利,中国的磷化工如不不调整出口结构的话,依赖于化肥出口只可能有两三年的时间,不会有太长时间。

  

  《中国农资》记者那么等这两三年过去之后呢?

  何浩明:这段时间过去之后,即使国家敞开大门,如果仍以化肥的形式出口,我们想出口也很难。

  

  《中国农资》记者:那么反过头来看瓮福近阶段的发展,企业不但在延伸产业链,同时还在大力发展精细化工。

  何浩明:我们的发展从两个方面考虑,第一是资源的综合利用,不止是发展精细化工,比如说碘和氟本身就是短缺资源,回收起来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还有磷石膏,因为发展磷酸的最大问题就在于磷石膏,在“十二五”期间工信部要求老的企业达到15%,新上的企业要达到100%。应该讲当前中国的磷石膏利用率在世界范围内是走得最快的,但是面对现在中国的土地和环境条件来看,国家希望我们的企业走得再快些。

  开发磷石膏有两个难点:一个是技术上的突破,第二个是效益的问题,如果两点能够同时解决的话,磷石膏的利用率将会大幅度提高。我认为磷石膏的利用不能单纯走技术和产品路线,首先在产品的指导思想上我们要把磷石膏的开发当成一种原料,当作产业来开发,不能因为解决环境污染的难题来开发,一定要当成环保产业循环利用,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现在我们瓮福在建材方面的发开规模已经很大,今年来看在石膏板等建材方向的利用将近100万吨左右,大约占到我们磷石膏的20%,用磷石膏做硫酸铵、氧化钙这样的路线,开发50万吨硫酸铵、30万吨的氧化钙,而且还是高端粒状的硫酸铵,没有废渣和废气,同时消耗17万吨的二氧化碳。这些尝试为磷石膏的开发和利用打开一条很好的出路。我们现在正在开发的是将磷石膏分解成二氧化硫,再去做硫酸铵,经济效益比较高。

  我们把注意力转向这方面,延长了磷化工的产业链,改变了发展方式,调整了产品结构,符合中央的一系列政策,同时也会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这也是行业最重要的转型方式。因此,要疏而不是堵,不能能紧紧靠遏制产能扩大来解决问题。

  

  《中国农资》记者既然您谈到了产能,这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和现状,您现在怎么看当前国内的磷肥产能,当然现在门槛已经提高了。

  何浩明:现在来看,我们的五氧化二磷已经达到1800万吨,有一部分是过剩的,随着竞争的恶化肯定有一部分产能是要消失的。

  

  《中国农资》记者怎么消失?吞并整合?还是彻底消失,关键是过剩产能的流向问题。

  何浩明:就拿现在来看,今年磷肥的上涨是成本推动,而不是市场短缺推动价格上涨,涨到一定程度原材料相对稳定时,磷肥的价格就相对稳定,今年包括硫磺和合成氨在内的原材料价格上涨近40%,而磷铵价格上涨只有20%,那么剩下这20%怎么办?靠企业消化,如果价格往下降,原料价格保持不动,很多产能就无法发挥,我国首先要淘汰的产能就是距离原料地比较远、技术设备比较差、生产能力比较小的企业,这些产能的消失是永久性的消失,这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在利用市场的力量调节产业的合理性,而不仅仅是通过限制产能和规模来设定门槛。

  

  《中国农资》记者:这样设置门槛确实有些绝对化。

  何浩明:是的,生存能力还要看综合能耗、经济指标等等,甚至有的小企业比大企业的管理水平还好,所以要设置技术门槛、环保门槛、能耗门槛,这才是体现一个企业和行业进步的因素,而不仅仅是产能。磷化工的发展在今后的两三年内处于一个平稳的态势。产能会减少,但是绝对需求不会减少,这是个好现象。这就是市场经济,如果需求短缺就会刺激投资者扩大投资、增加产能,当产能庞大到一定程度,超过市场的需求以后将会进入一个调整期,这是正常发展规律。

  

  《中国农资》记者说到产能我们又不得不又说到化肥用量的问题,这毕竟是需求关系,面对目前土地集约化的大趋势,您怎么看磷肥今后在这样大环境、大背景下的发展?

  何浩明:中国农业的出路就在于土地的集约化,土地流转为农业的商品化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基础条件,可以说土地集约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另一个趋势。很多人认为集约化以后化肥用量会增加,但是我认为却会减少,因为土地集约化后化肥的利用率会更高,选择性会更强。从前几年我们提倡的测土配方施肥来看,在单个农民或者每家每户去测土施肥是不可能的,企业也不能去根据每家每户的土地去生产肥料,中国目前做不到这一点,只有集约化才能相对实施。我们的耕地只有18亿亩,中国的粮食已经连续7年丰收,跨过了10万亿斤的门槛,化肥也用到了极致,所以化肥用量已经到了平稳增长期,如果看到化肥用量减少,而粮食在增产,那么这就是很好的现象,说明中国土地的集约化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化肥用量不是无限而是有限的,因此磷铵在以后的化肥产业中扮演着基础肥料的角色,而且以后水肥一体化也会改变中国固体肥料的格局,企业需要考虑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调整自己的战略方向,不要以为磷酸二铵、磷酸一铵是市场上永恒的胜者。

  从去年表现来看,经销商和生产商对于中国磷肥出现的产能过剩表现出平稳的心态,这是中国化肥产业成熟的表现,而且中国的化肥企业能够满足中国施用季节的化肥供应,无论是在数量还是价格上,都会比国际价格低,为我国“三农”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中国的磷肥工业已经成熟,磷肥市场已经不会再大起大落,不值得人们去过分忧虑,这是件好事,有利于支持和促进磷肥产品的发展。我想说,希望国家对于关税不要频繁调整,这对于国家、农民、企业都没有好处。既然大家都认为已经进入平稳期,那么政策也要相对平稳。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