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10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秋耕:深松耕要与深施肥结合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曹一平

  土壤耕层结构直接关系到作物的高产稳产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玉米秸秆还田被大力推广,还田地块多以旋耕为主,以耙代耕。大部分农民接受这一操作方便的耕作方式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些问题:这种方法耕作后的土壤,土壤耕层逐渐变浅、土壤板结严重,而且在较浅的熟土层下形成10厘米左右坚硬的犁地层。这样造成的土壤肥力不足,对作物的生长和抗旱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

  当前在河北、安徽等冬麦种植区正推广深松耕和播后镇压技术,各地出现了将深松耕、播种、复土、镇压一次完成的联合作业机械。

  深松耕提高土壤物理性质

  深松耕技术被定位于“少耕”和“保护性耕作”范畴,是在生产周期内合理减少耕作次数或间隔减少耕作面积的方法,如实行年间轮耕等。我国北方当前的少耕类型有:翻后直接耕种,免去中耕;用深松代替翻耕;以旋耕代替翻耕;间隔带状耕作和连年耙地、旋耕、垄作等。

  我国在松土耕作法方面也出现了如采用凿形犁或其他松土器平切松土,然后播种。带状耕作法则把耕翻局限于行内,行间不耕地,残茬留在行间等。这种深松耕技术的特点是作业后耕层土壤不乱,动土量小,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利于作物深扎根。

  近年来,不少地区由于长期实行灭茬旋耕,造成耕层较浅,并在20厘米左右形成一个较硬的犁底层,犁底层的存在使小麦和夏玉米等农作物只能在浅层空间生长,根系发育受限,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不利。耕地土壤质量的下降,已成为制约许多麦区争取持续高产的主要障碍因素。而深松整地作业,既可打破犁底层,也可改善耕层土壤的物理性状,使土壤通透性和蓄水保墒能力提高,有利于小麦生产的高产和节水。

  深松耕需与深施肥相结合

  现有的深松耕技术没有强调与深施肥技术相配合,实际上现有的深松耕机械也尚不能完美实现大量底肥深施的现实问题。

  众所周知,农田培肥的主要途经有三条:其一,增施有机和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农田的供肥性能;其二,合理耕作,包括深耕改善土壤松紧状况,提高土壤蓄水和通气性能,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壤有机物矿化分解。提高有效养分供应;其三,合理排灌,消除污染等。

  而当前的深松耕机械包括旋耕机和凿形铲都难以园满完成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的底肥深施要求。一是因为机械设计的动力不足,带不动;二是因为不同机型都属于非翻动式犁,它难以将大量有机肥或切碎的秸秆,翻到土壤下面去,只能做到在浅耕层内掺混,造成播后麦种处在混有大量有机肥或碎秸秆的耕层内。这些粗料要消耗其中的大量水分、氮素形成与麦苗争水争氮以及使土层形成许多的空洞而跑墒,不仅播后出苗条件差,达不到苗全苗壮,还可能导致来年春旱期间麦苗的弱小和死亡问题。针对当前秸秆还田中存在着混入的土层浅、整地质量差的问题,农民的应对办法是加大播量,有些地区甚至已经把小麦播量增加到了每亩30公斤。

  所以说从培肥上讲,当前的深松耕还不理想,尚欠完美。

  耕地施肥建议

  专家在走基层调查回来后,特别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深松耕要与深施肥结合,这样的耕地和施肥才给力。

  其次,与现有深松耕配合的小麦播种时,施肥的定位不是全层性底肥而是介于种肥和基肥之间。要注意化肥用量要适当,尤其氮肥用量不可一次性施入,建议化学氮肥最高施一半,或者施全程氮的三分之一。如果氮肥施多了,集中分布于不深的根层内不仅易烧苗还可能造成浪费。不要将这次施肥的数量与作用定位于全根层基肥的要求上。在养分种类的比例上要以磷肥为主。肥料品种可采用磷二铵或过磷酸钙加尿素,或过磷酸钙加硫酸铵、碳酸氢铵或氯化铵。特别要提醒的是,一半或大半的氮肥要用在年后返青-拔节期再施用。如果采用三元复合肥,最好不要选高氮型复合肥,它们容易造成氮磷比例不协调,使冬前苗旺根不壮,不符合小麦冬前生长的需求,不利于越冬和来年返青。

  再其次,呼吁农业部和各级政府加强对基层农技的推广和农机补贴管理的方法创新及补贴力度。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