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0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质疑“农民一年赚20万”的背后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最近,一篇本属于应时的报道却在社会上引起不小议论。该报道在介绍今年粮食收成和收益时,引用黑龙江省一农场职工的话:“一年二三十万”,很轻松赚到,消息迅速在社会上引起反响,不少声音质疑此老农在“吹牛”。为此新华社还专门做了二次采访、核实,并以《黑龙江“农民”年赚20万没吹牛》为题又做了一次报道。

  从记者的调查了解到,黑龙江垦区耕地面积有4200万亩左右,去年垦区职工140万人,一些职工从农场承包几百亩土地的情况并不少见。1公顷地需要投入钾肥(3袋)750元,二铵(两袋)400元,尿素(5袋)400元,化肥一项近2000元;还需要种子180斤,按每斤5元计算,需900元;此外,土地承包费7000元,加上农药、人工等费用,种1公顷水稻的成本大约在1.3万元左右。按照每公顷水稻产粮1 .6万斤,每斤1.5元计算,每公顷水稻获毛利2 .4万元,扣除1 .3万元成本,每公顷水稻大约收入1 .1万元。如果种30多公顷水田,年收入超过30万元不是虚夸。记者在各地的采访中也看到,不仅在东北,在华北、在南方由于实现了土地集中,农业规模化、机械化运营,种粮发财已经不是梦。

  但为什么大家还质疑呢?这里有社会公众“信任危机”的影子,也有大家对农业发展和变化了解不够的原因。

  事实上,国家一直把农业作为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也从政策和资金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持续的扶持。土地流转作为国家的一项方向性鼓励政策,已经出台两年了,也为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的农业条件和生产形态差异很大,人们对土地流转的作用,对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还不可能一下子看清。比如在土地辽阔平坦的东北,耕地集中和规模化生产历史久、易操作,而在人口密集的中原一带,土地流转集中度就不高,规模也较小。因此人们对靠农业,甚至靠种粮食每年能赚几十万觉得不可思议,也情有可原。

  事实上,土地集中后,农业将会发生质的飞跃,通过机械化、科学化等现代手段,几个农民是完全可以耕种、管理几百上千亩的土地。这时,几个人与几百上千亩土地的关系已经和一人只有一到两亩土地,从土里刨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了。后者是典型的“小”农经济,而前者已经是工业化运作的农业生产了。

  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是中国农业的必由之路,话说至此我们也就明白了,现在还有很多农民种田种粮没有赚到大钱的根本原因首先就是规模不够,规模不够的背后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力。一位经济学家一语道破——让农民富裕的出路就在于减少农民。一边是减少,一边是集中,农业的生产形态就必然发生质的转变,机械、水利、科技都将有巨大的舞台。必然的,随之农资生产、供应、服务也将发生根本改变。

  如果城市居民不了解农业的变化与趋势,最多会说“这个农民在吹牛”,但如果涉农的行业,从群体到个人,也对这种变化和趋势熟视无睹,甚至曲解、误解,那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只能被农业这个大的“母体”所抛弃,被未来所淘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