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1年9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甜蜜的忧愁
广西蔗农期盼用田间管理技术突破收入增长瓶颈
《中国农资》记者 赵光辉

  专家在给蔗农讲解平衡施肥知识。

  沿着新修的村级公路行进,在广西特有的“喀斯特地貌”的群峰中颠簸近两个小时后,记者从南宁市来到了来宾市汪乡镇板江村的甘蔗田示范园,这里是这次“广西甘蔗高产高效平衡施肥示范”活动的现场。

  蔗农关心的两大问题

  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甘蔗产区,全国有60%的糖蔗产自广西,目前这里每年有1500万亩土地种植甘蔗,年产甘蔗6000万-7000万吨。因此甘蔗也是广西1200万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此次活动的支持单位——中化化肥有限公司的一位资深钾肥专家说:甘蔗一般都是长到半人多高、与水牛背齐时施最后一次追肥,蔗农叫它“水牛背肥”,因为等甘蔗长起来后,人就钻不进甘蔗地里了,所以前期肥料的配比和质量很重要。广西农科院谭宏伟研究员告诉记者,“现在是蔗农的农闲时间,正好让农户多学些平衡施肥的技术。”

  在活动的现场,四乡八村的农户都聚集到这里,放眼四望,是一处比较开阔平缓的土地,甘蔗林茂盛整齐,初一看很像北方的玉米地,一下车就感到又热又湿的空气,可以料想种甘蔗一定是十分辛苦的事情。板江村蔗管员韦国宏告诉记者,他家种植了27亩甘蔗,亩产三四吨左右,按500元/吨的均价算,年收入在4-6万元。同行的来宾市永鑫小平阳糖业公司陈总告诉记者,过去广西甘蔗亩产一般在5.3吨上下,现在种植面积增加了,但平均单产却只有3.2吨/亩。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主要还是受到甘蔗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农资质量和管理技术的制约,所以蔗农最关心两个问题:一是化肥、农药,二是田间管理技术。

  在来宾市小平阳镇木圹村,村民卓开号种有30亩甘蔗。他挂靠在小平阳糖厂,用糖厂推荐的贵港复合肥做底肥,每亩通常能产五六吨甘蔗,最高时达到过8吨。去年他的30亩甘蔗田收获了150多吨,刨去投入,有七八万元的收入。他说,都说测土施肥可以节约成本,但大多数还是按老习惯种植。

  精细化种植更有前景

  如果卓开号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农户粗放耕作的现实,而黎韩龙的甘蔗种植就反映了走精细化种植的良好前景。黎韩龙是小平阳镇村心屯蔗农,他只种植了20亩甘蔗,按照高效农业的思路,他在其中5亩施用有机肥,另外15亩施用45%的复合肥。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种地是高投入,每亩用2袋复合肥,还按照平衡施肥的要求把钾肥混配施用下去,但好处是亩产七八吨,亩收益在6000-6500元。20亩蔗田就收入十多万,超过了卓开号的30亩蔗田。”尝到了科学种植的甜头,他希望企业能提供更好的技术和肥料,让蔗农有更大的收益。

  如何提高蔗农收益?首先是提高单产,但单产的提高需要水、肥、药和技术的配合,农民需要更多这方面的支持。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中国项目部主任金继运指着活动现场宣传牌上标示的肥料品种和施肥量数据说:“这个是科学的、可以实现最大产量的方案。但农民在具体生产中执行的能否到位,受到很多因素影响。”

  规模种植遭遇难题

  在来宾市,已经有许多蔗农把目光转向了规模种植。小平阳镇老鸦村的卓付爱除原有的20亩蔗田外,又在林地中开垦出50亩山坡地都种上了甘蔗。但甘蔗的规模种植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最让卓付爱头痛的是近年来南方持续干旱,而甘蔗种植需要大量水,如何浇灌是很大的难题,缺水导致化肥肥效也大打折扣。

  此外,卓付爱另一个苦恼就是,规模扩大了,但很多收益都被各种成本吃掉了。由于广西多山地丘陵,农田环境复杂,加上甘蔗专业机械缺乏,而人工砍蔗成本已经从过去的几十元上升到每吨100元。这样算来,70亩蔗田按亩产5吨保守估算,仅砍蔗费用就需要3.5万元。

  记者手记

  通过采访,记者感到:农业种植正在经历着农村社会转型、劳动力紧缺、种植成本上升与农民增产增收矛盾的考验。而甘蔗种植比其他农作物品种还添加了自己独特的“难题”——机械化程度最低。据了解,目前世界上只有我国的甘蔗和棉花收割还保留着人工收获的“原始状态”,所以广西的甘蔗种植业还有很多的事要做,而这也正是农资、农机行业可以大显身手的领域。

  在此次活动的现场,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和中化化肥的专家都表示,平衡施肥与甘蔗高产高效密切相关,这次活动也是一次调研,他们将为广西的甘蔗种植业提供更好的水、肥、药和技术,和广西蔗农一起突破甘蔗种植收益提高的瓶颈。

  他们的话让蔗农们看到了希望,卓付爱紧皱的眉头也舒展了许多。我们相信,如果有科研机构和农资企业联手给农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农民种田一定会获得更高收益,农业现代化也会早日得以实现。愿广西甘蔗种植业这个甜蜜的事业少些忧愁!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