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举行。今年的达沃斯论坛提出“关注增长质量”,希望人们认识到经济快速增长下资源紧缺的社会现实,聚焦经济可持续增长模式,提升增长质量。
这一主题恰恰切合了中国钾肥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国钾肥需求的不断增长与资源稀缺,始终伴随着中国钾肥市场的发展,同时,中国一直在寻找合理的方式获取资源。
目前,只有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以及西欧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钾盐储备资源。近几年,全球钾肥资源分布的地域特性,加之国际钾肥市场的垄断集中,使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强劲需求受到抑制。特别是2010年以来,国际矿业大亨和资源巨头围绕钾肥资源属地发起了一系列收购事件,使地域特性、并购升级的双重叠加导致垄断加剧。
2010年1月,澳洲矿业巨头必和必拓(BHP Billiton)以总价3.4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加拿大萨省的阿萨巴斯卡(API)钾盐公司;2010年8月,必和必拓(BHP Billiton)以总价390亿美元的价格向加拿大钾肥公司(Potash Corp)提出收购要约;2010年11月,德钾公司(K+S)以总价4.34亿加币向加拿大第一钾盐公司(Potash One)提出收购要约。2010年12年21日,俄罗斯最大钾肥生产商乌拉尔钾肥公司(Uralkali) 董事会通过了收购其竞争对手歇尔维尼特(Silvinit)钾盐公司。垄断加剧给钾肥市场带来动荡,矿业巨头由于并购形成的资源“金字塔”日渐清晰,并牢牢占居顶端优势。作为钾肥需求市场的消费国,则被置于“金字塔”的最底端。随着印度宣布“有意收购白俄罗斯钾肥公司股份”,需求方加入资源大战在国际市场掀起层层涟漪。
作为消费大国,在应对钾肥资源稀缺的进程中,中国式的开发实践从未停下脚步。以中农矿产、四川开元集团等企业为主轴的“老挝模式”、中川国际开创的“加拿大范本”、独辟蹊径的“青海盐湖战略”以及中航资源开启的“中航路径”,都是中国企业通过不同方式开发国际钾盐资源的种种尝试。这些主动之举,重新构建了中国钾肥资源增长的发展模式,进军海外市场之举也被业内喻为中国企业的“御风行动”。在获取资源路径上,中国如何探索自己的成功范本,也许我们从中不难找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