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溪,溪水萦环如带,县以溪贵,故称贵溪。”
贵溪作家李伏虎在他的新作—《贵盛芗溪》一书中,对贵溪的历史、人文风情以及雄石老街都进行了描写,这些都深深吸引着我。
书中介绍,贵溪县始建于唐永泰元年,也就是公元765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使原来作为唐朝经济重心的北方地区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唐朝国库空虚,其财赋收入转而主要依靠江淮。贵溪地区在这样的大背景,迅速发展起来。当时,贵溪县衙设在须溪口的挂榜山下。“水势迅速斯须,故名须溪。”须溪是信江在贵溪境内六条支流中唯一能通航的一条支流。“县城材木百需,半数须溪所委输。” 须溪口是重要的水运码头。
那时,从象山到须溪口的信江南岸上长满了鲜红的郁金香,故信江在贵溪境内的干流古称芗溪。本书因此得名。虽然已过千年,那郁金香的芬芳依旧穿透这白纸黑字扑面而来,令人陶醉。
挂榜山,因县令会把皇帝的圣旨挂在山下而得名。北宋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贵溪县大雨如柱,大水侵入挂榜山下,淹没了县衙和民居。元朝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贵溪县衙另辟新址,迁到北岸,县城西门外,也就是现在贵溪大桥的位置。当时,贵溪浮桥和渡口都在那里。同样因为水患,公元1424年,县城稍东移,建于现在的贵溪县雄石镇,这里丘陵地势较高,便于防水。那时县城东面是擂鼓岭,顾名思义就是发生意外特大事故打鼓通知全城人民疏散或战时集中军队的地方。
书中介绍了贵溪一中,这所省重点中学,它的前身就是“象山书院”,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前的历史。南宋哲学家、教育学家陆九渊过贵溪应天山,见山形宛如巨象,即改应天山为象山。他的门人在此结庐请他入山讲学。陆九渊的居室书额“象山精舍”。后来,陆九渊到湖北任职,他的门人又坚持讲学,创建象山书院,并迁徙到贵溪城南的徐岩,也就是现在贵溪一中所在地,学生免去了交通困难的艰辛。
书中还写了许多与贵溪有关的人。其中,唐朝人倪亚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他任雄石镇遏使,在消灭骚扰镇上百姓的强盗时,以身殉职。倪亚的牌坊坐落在上清汉浦村,他的子孙先是在上清定居,后迁徙到原雄石镇东偏北的黄土岗上的官马地倪家村。官马地就是官兵牧马的地方。我想,倪亚是倪家村里倪姓人家的始祖。
读过《贵盛芗溪》这本书,当我再走过信江南北两岸,走过雄石老街解元坊、茨荸弄,走过浮桥边的大南门,沿着独轮车在红石板上碾下的车辙徘徊时,我读懂了其中的历史,感受到其中的沧桑,所以,我深爱着这片土地。这像李伏虎在《贵盛芗溪》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的:深情在爱着家乡这片热土和勤劳智慧的父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