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浙江农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陈志浩
嘉宾观点:
今年的化肥市场到目前为止一直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是在窗口期结束之后,市场是否还能一如既往?我看阻力很大,我们应该理性分析后市,不要盲目追高。
“今年的化肥市场到目前为止呈现发展良好的态势,但是在窗口期结束之后,市场是否还能一如既往?我看阻力很大,我们应该理性分析后市,不要盲目追高。”陈志浩略显忧虑地告诉记者。产能过剩是存在于我国农资行业的大问题,目前,出口大门敞开,众多厂家将目光锁定国际市场,大量产能供给国外,这让产能过剩问题没能浮出水面。但是,窗口期一旦结束,过剩的产能又将何去何从?国内市场的需求完全不能吸收目前庞大的化肥产能。今年,很多大厂家仍然在扩大规模,提升产能,这无疑成为了化肥后市的不稳定因素。
产能大,需求少,多出的产能怎么办?第一,都死扛。由于多出来的产量找不到买家,成本支撑也不能降价,这样就导致产品堆积,产品积压就意味着流动资金减少。众所周知,农资行业的流动资金处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没有了流动资金就意味着坐以待毙。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少数手握国家淡储任务的厂家会比较好过,其余一切企业都面临巨大困境。
第二,呈现不正当竞争。少数手握资源优势的大厂家首先降价,扰乱市场,凭借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利用价格战的模式,击垮部分小型厂家。由于原材料成本一直走高,而今年又出现“用工荒”问题,降价走量就意味着小型厂家将直接被市场淘汰,很多厂家都可能退出农资行业舞台。这不仅仅是农资行业的不安定因素,更是整个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等到时机成熟,大厂家再次提升价格,这时就会呈现垄断局面,市场价格的话语权直接就交到了大厂手中。届时,大厂家很轻松就可以赚回因为价格大战而损失的利润,最终的损失,还会是农民买单,这就和坑农害农没什么区别了。
第三,改变市场风气。俗话说穷则思变,困则思变。当销售受阻,又不能通过降价的方式来促销,这就有可能让一些厂家铤而走险。“偷含量”是最简单扭亏为盈的方式,用含量的差距来弥补倒挂的损失,最后为这个损失埋单的还会是农民。面对巨大的经营困难个别厂家有可能选择“造假”,利用大品牌的名声和价格来卖自己的产品,但是这两种方式的最终结果就是导致农资市场诚信的消失,失去健康发展的动力。
农资行业长期呈现厂家独大的局面,价格、发货量、发货时间都是由厂家说了算,我国目前的法律机制尚不成熟,这让厂家违约的成本很低,导致近些年来甚至有些肆无忌惮。流通商又顾及以后与厂家的合作,不敢“撕破脸皮”。最终的负担都会压在最基层的农民身上。国家应该从政策的角度宏观调控,至于后市如何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媒体链接:
继四川之后,日前,重庆、云南、贵州三省市相关部门或终端供气方,已经约谈企业,将参照四川的做法对天然气价格进行调整。中石油重庆气矿公司甚至要求下游工业用户,按核定的外购气比例和2.52元/立方米价格(2.35+0.17元/立方米管输费),缴纳9月购气预付款。
——《中国建材网》
2010年下半年以来,在天气、节能减排和下游产能释放等因素的驱动下,国内磷矿石价格持续上涨。目前湖北30%磷矿石的船板含税价为530元/吨,同比大幅上涨37.67%。
——《搜狐证券》
据满洲里海关统计,2011年1~7月满洲里口岸进口化肥70.5万吨,同比增加1倍;进口值2.6亿美元,增长1.2倍。其中,氯化钾63.6万吨,增加1.4倍,占口岸同期进口化肥总量的90.2%;进口光卤石、钾盐及其他天然粗钾盐3.9万吨,占进口总量的5.5%;进口硫酸钾3万吨,占进口总量的4.3%。
——《中国化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