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英雄群体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以下简称盐湖所)于1965年在西宁成立,1966年与原化工部正在筹建的盐湖化工综合利用研究所合并,隶属中国科学院领导。建所以后设置七个研究室,主要任务是调查及评价我国盐湖资源情况;以钾为中心,研究盐湖资源分离提取技术和综合利用中的科技问题;相应开展盐湖地球化学、成盐元素无机化学和溶液化学,分析化学及无机制备的研究,建立我国盐湖理论和盐湖科技研究中心,为开发盐湖资源提供科技支撑。
人们不会忘记中国盐湖科技事业的奠基者和卓越的组织领导人柳大纲。他是首批(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和青海盐湖研究所两所所长、名誉所长,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他辛勤开创了我国盐湖科学和技术的新领域,倡导和创建了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人们也不会忘记刚建所时来自五湖四海的500多名员工,他们是全国第一批从事盐湖科技的有生力量。他们平均年龄30岁左右,有的还携妻带子,从内地大城市举家搬迁到青海,投入到盐湖研究的行列。由于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野外工作条件很差,很多人罹患疾病,甚至英年早逝。正是为盐湖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促使他们甘愿把火红的青春和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苍凉的盐湖,献给了西部的人民。即使在“文革”十年动乱期间,盐湖所的科研工作也从未间断和停止过,为开发盐湖资源做好科技储备。由于为中国钾盐实业做出突出贡献,1978年盐湖所在全国科学大会荣获“先进集体”表彰,1995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单位。
建所45年以来,在中国科学院和青海省的领导下,经过3代盐湖人含辛茹苦、团结奋斗,形成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他们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其中获国家省部级奖的70余项),为中国钾盐、钾肥和技术创新与技术集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基本完成我国盐湖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盐湖所多次组织科考队,行程20万公里,足迹遍布十多个省和自治区,对全国盐湖资源进行比较系统的深入调查,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科技资料,基本摸清了中国盐湖的分布、类型、资源概况及开发前景,初步形成高原盐湖演化、成矿规律的理论。编写出版《柴达木盆地盐湖》、《西藏盐湖》、《内蒙古盐湖》、《新疆盐湖》、《中国盐湖志》等专著,为国家盐湖资源开发、区域发展规划及资源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盐湖地球化学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张彭熹及他领导的研究室曾重点考察柴达木盆地察尔汗、达布逊、大小柴旦、大小别勒湖等盐湖,并对大浪滩的钾盐矿岩芯进行鉴定,证实了柴达木盆地拥有大量的钾资源,为以后钾肥生产基地建设及其它盐类开发,提供了了宝贵资料和科学依据。在青海盐湖所建所初期,还完成了“达布逊湖现代沉积光卤石的形成及其再生”的研究课题。采用挖掘沟槽,利用晶间卤水再生光卤石获得成功,被青海盐湖钾肥集团公司的前身青海钾肥厂广泛采用,解决了大规模生产钾肥原料不足的燃眉之急。
完成察尔汗盐湖卤水生产氯化钾研究
在建所初期的几年中,盐湖所在卤水开采和输送、盐田日晒制取光卤石、光卤石铲装机械、土法加工到冷分解浮选和反浮选法提取氯化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采用“大会战”方式,100多人在察尔汗进行现场试验,终于获得了一整套技术和工艺流程,无偿提供给青海钾肥厂使用,使钾肥产量不断得到扩大,由千吨级到万吨级,由万吨级到10万吨级。年产20万吨钾肥二期工程的设计依据和生产流程,大部分也采用青海盐湖所的这些技术成果。此后,这项技术在众多小型钾肥企业也得到推广应用,均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
完成察尔汗盐湖岩盐路基基底稳定性研究
为完成“六五”期间国家下达的“察尔汗盐湖在大规模开采条件下的岩盐为路基基底的稳定性研究”这一关系到青藏铁路建设的重大科研任务,盐湖所集中力量组织200人的科研队伍,不避寒暑,奋战3年,步行2400公里,观测、测量上万次,终于取得了5万个原始数据,并通过复杂的计算,编写出总结报告,从理论计算到实际验证得出可以用岩盐作为路基基底,不用回填土,修铁路不用绕过察尔汗盐湖而直接穿过,而且路基能够保持长期稳定,不会影响火车安全运行科学结论。这一成果很快被应用于实际建设,在盐湖上筑起一条长达32公里的“万丈盐桥铁路”,这在世界上实属首创,并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节省了大笔建设资金,保证了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到格尔木的通车运行。
广泛开展钾盐系列产品研究
如何发挥青海富钾资源的优势,就地取材,生产出无氯钾肥硫酸钾一直是困扰盐湖科技工作者的技术难题。青海盐湖所研究员吴景泉带领其研究组,进行连续多年的潜心研究工作,创造出“用盐田光卤石(或粗钾盐)和天然无水芒硝转化法制取硫酸钾”的新技术。通过小试、中试和工业化试验,获得了硫酸钾、氢氧化钾、碳酸钾和碳酸氢钾、硝酸钾等钾盐系列产品。
此项技术国内外未见报道,具有创新性、实用性,解决了两种不同类型盐湖制取硫酸钾的难题。这一技术迅速在两家企业中得到应用,完成两个万吨级的工业化试验,实现了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的双突破,为盐湖地区建设大型硫酸钾企业提供了设计和技术依据,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开展盐类矿床演化过程、成矿规律研究
盐湖所在已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于2002-2007年间,对我国海相、海陆交互相成盐盆地进行了深入研究,圈定了找钾远景区;2004-2006年对柴达木盆地西部进行研究,为我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盐类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创新性的科学依据,进而为青海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将作出贡献。
盐湖所完成了对大柴旦盐湖的调查,以及盐卤硼酸盐化学和硼、锂综合利用的基础研究;还研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的系统集成技术,青海盐湖提锂技术实现重要突破。进入二十一世纪,盐湖所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定位于以解决我国盐湖资源的综合开发与持续利用的重大科技问题为主攻方向,引领我国盐湖应用基础研究和盐湖高技术研究;针对制约我国盐湖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展技术创新与技术集成,推动我国盐湖产业的发展;未来,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将在我国盐湖产业技术研发和盐湖资源环境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将盐湖所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盐湖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的综合性研究所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