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流通模式决定物流方式
访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邬跃
《中国农资》记者 张 弛 实习记者 张艳潇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资企业的流通业务开始从专业物流发展成多样化物流服务。如何将现代物流与传统农资流通模式相融合,带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已成为物流专家、农资企业家们亟待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邬跃,畅谈农资物流的发展趋势。

  流通模式决定物流水平

  目前,按照多数物流公司的说法,企业的运输成本已经很低,只有8%-18%。对此邬跃却认为:过桥过路费虽占一定的比重,但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核心是交易次数太多,产品从产地经过很多组织经手,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由于交易次数的增加,交易费用自然而然会上升。每一次交易都会产生一次物流的搬运过程,肯定就把物流的成本拉了上去,所以核心还是流通出了问题。

  邬跃提出:物流是为经济运营服务的,物流本身水平的高低,是由市场运营水平决定的。现代化的物流核心是工业、商贸、农产品、消费品、消费者的需求进入现代化,物流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物流的形式,实际是受制于我国的流通方式、生产方式和出口贸易的形式。对于涉农产品来说,由于流通中间环节太多,很难做到像国外那样全程控制,现代化的物流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

  邬跃认为:破局的关键在于我们不能只研究物流问题,更多的要关注流通体制规模问题。真正从流通体制规模化角度去研究如何建立流通组织,包括如何进一步发挥现行合作社的功能。物流园区更多的不应该叫做物流园区,而是流通园区。之所以我国存在那么多批发市场,但在国外根本找不到批发市场的原因在于我们的产品没有完整统一的批发体系,没有大型的国有流通性组织帮助这些产品流通,只能通过批发市场来组织。产品只能通过蚂蚁搬家一级一级地销往全国各地的批发市场,最终到达消费者手里。这对产品流通的质量、价格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农资行业中,应该出现大型农资流通组织,规模化组织生产经营,减少中间环节,发挥规模优势,减少物流成本。

  减少中间环节核心是节约流通成本

  据邬跃调查,西红柿从东北地区8毛钱/斤一手买下,运送到北京就成了3块钱/斤,中间经过6个人转手,可是每个人都说自己没赚到钱,链条过长,每个环节赚的就少了,差价却大了。因此减少流通的中间环节,就可以有效控制农产品的价格。减少中间环节的核心就是需要政府出面组织帮助农民生产销售。农民的事情靠龙头企业是做不了的,因为企业再大也有自身利益问题。只有政府介入物流才能根本解决农产品的流通问题。农产品、农资产品经营,一定要成立“国家队”的流通企业,通过政府参与,让涉农流通组织规模化,把渠道打开,保证价格。所以邬跃建议农产品经营以国有化为主,因为这关系到国计民生。

  在邬跃看来:从流通的角度看农资物流,关键还是要建立农资或农产品的流通服务,这是当前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倡导的农超对接,如果离开大型流通组织就会出现问题,单户农民就那么几亩地,怎么和超市对接?完全没有话语权。在日本则是通过农协来对接的,每个农户都很小,但是可以把农产品都交给农协,农协替农户和超市打交道,话语权就大了。这条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物流园区要创造更多财富

  目前中国的现状还是重生产、轻运输,缺乏大型流通组织,大部分农产品都是通过批发市场来销售的,基本都是小规模的批发商在运作。邬跃认为:中国的根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具有自己独特的东西。现在很多物流园区都是用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在运作,但是西方是私有制经济,西方物流园区在建设的时候,思路与中国完全不一样。中国是土地归政府所有,政府需要用土地获取更大的利益,所以需要换个思路与政府沟通,不能纯粹按照西方的物流理论运作了。

  在西方国家,物流园区是公益性的,是用纳税人的钱在做物流园区,服务于流通行业,物流园区属于服务机构。而在中国,土地是政府资源,政府把土地划拨给企业做物流园区,需要收回资金。其来源一方面是土地一级开发,另一方面是税收。假如物流园区进驻的都是物流、农资储备等企业,仅用于仓储、运输、流转,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纳税额少。地方政府需要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而物流园区的纳税额不高,政府扶持力度肯定会相应减少。

  所以邬跃认为:在中国做农资物流园区,更多的是要通过企业资源创造更多财富,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把物流园区当做物业公司收取租金,这种营业方式纳税额就会非常低。在中国构建农资物流园区,不能单纯只赚批发差价,而是要做出现金流。这才是农资物流园经营的核心问题。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物流园不能只做物流,一定要把柜台收费放到园区经营者手里,物流只是一面旗子,只有出现如大卖场、国美、苏宁那样直接通过自营店的流通模式,才能通过物流园创造财富。

  鉴于目前的现状,农产品的流通需要各级政府伸出“有形之手”,强化农业组织化水平,在缩短流通链条的同时,重构农产品流通的产业链,只有这样,才能将物流现代技术发挥出来,为农村大流通服务。

 

  案例一:陕西中农盛源物流有限公司

  陕西中农盛源物流有限公司是由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和陕西盛农农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设,中农盛源物流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元,占地165亩,位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物流园内,项目总投资1.8亿元。项目落成之后将成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规模较大、设施先进、管理一流的现代化农业物流园区,为园区企业提供一整套完整的产品物流服务,如仓储、包装、配送、拼箱等。

  整个物流项目将分两期建成,建设各类建筑物总计76880平方米。一期建设项目有农资仓储中心、种子储存交易中心、饲料储存包装中心、农机具交易中心、电子信息交易中心。交易中心具备电子交易服务、数码仓储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五大基本功能。二期建设项目有冷冻冷藏中心、果蔬生鲜气调中心等。主要从事农资产品及农副产品的存储、运输、中转、配送;气调冷藏产品的保鲜、加工、冷冻、冷藏等服务。

  2011年,物流业务工作计划主要从农资经营业务、仓储租赁业务、货物运输业务、物流信息服务四方面展开。农资经营业务主要依托盛农公司现有的网络体系,采取自主采购、自主销售的经营模式。仓储租赁业务主要是针对已建好的一期化肥库,从原始的库房出租业务做起,根据不同客户的使用需求予以出租。货物运输物业务是以杨凌为中心,辐射半径200公里为物流运输业务区域。物流信息业务主要与当地企业及货运公司合作联营,起到搭建平台的作用。

  案例二:北疆农资棉花仓储物流中心

  7月29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供销社和新疆农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的北疆农资棉花仓储物流中心项目在新疆奎屯市开工奠基。该项目占地面积1954.54亩,总投资概算35130.8万元。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主要建设仓储物流区铁路专用线及配套设施,部分仓储库房、露天堆场、消防设施等,计划于2011年12月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二期工程主要建设保税物流中心综合办公楼、部分仓储库房、冷库、露天堆场、道路、地坪、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工程,计划于2013年6月前建设完成。项目运营后,预计年货物吞吐量可达300万吨。

  该物流中心建成以后,加上公司原有的奎屯公共性保税仓库、奎屯海关监管仓库、中-乌电子商务平台等,一个适应国际物流业发展、连通大西北、辐射中亚欧的大型仓储物流基地将被打造成型,可为国内广大企业和外商提供优质、便捷的一站式报关报检服务,从而有力地促进新疆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