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这位已逾杖朝之年的老人有着非比寻常的气场,精神矍铄、步伐稳重、双眼有神。本报记者在“湖南袁氏生态植物营养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暨超级稻专用肥邮政分销启动仪式签约会”期间对袁隆平院士进行了专访,袁隆平院士的平易近人超出了记者的想象,准确的数据脱口而出,与记者的交流思维敏捷,这让记者对袁老肃然起敬。
超级稻里说丰年
《中国农资》记者:您研究的超级杂交稻和普通水稻有什么不同?目前在超级杂交稻研发方面的进展如何?
袁隆平:所谓超级稻是超高产的意思,最开始是日本提出的。我国农业部1996年立项了中国超级稻计划。超级杂交稻第一期目标是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这一目标在2000年就已经成功实现。所谓大面积示范,就是要有两个100亩示范片,而且要连续两年试验成功,验收非常严格, 这个标准也是由我建议的,后来被农业部采纳,从2001年开始,已经在全国尤其是南部地区大面积应用。近几年超级稻耕种面积在全国达到3000万亩左右。而第二期目标,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公斤也在2004年就提前实现,从2006年开始在生产上应用,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几百万亩了。由于第二期提前实现,我建议农业部第三期超级杂交稻目标定为大面积示范亩产900公斤,农业部也采纳了我的建议,并且立了项。目前我和我的助手们正在努力攻关的就是第三期,目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攻关的过程中,不固定因素也很多,比如病虫危害或者台风等等问题,不确定因素也对900公斤攻关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中国农资》记者:您定的超级杂交稻三期目标是在2015年完成,能按时完成吗?您目前除了900公斤攻关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工程?
袁隆平:肯定能完成,前两天我们的实验结果出来了,亩产878公斤,虽然还有20多公斤的差距,我们已经看到了希望。目前我们除了900公斤攻关以外,还在搞“种三产四”工程,所谓“种三产四”,就是种三亩地的超级稻,达到种普通稻四亩地的产量。在全国很多低产区,超级稻“种三产四”已经实现;而在华南高产区,我们开展了两分地养活一个人的粮食高产工程;在湖南,我们搞“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的工程,我们将“900公斤攻关”、“种三产四”、“两分地三分地养活一个人”三项工程和地域相配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效果很好。
良法催良种,良肥补良田
《中国农资》记者:已经达到亩产878公斤,那第三期目标即将实现,超级稻实现粮食增产需要哪些条件呢?
袁隆平:超级稻实现大量增产要依靠良种、良法、和良田。良种,就是我们超级杂交稻,目前技术已经成熟。良田,这一点因为全国各地气候土壤等条件不一样,而耕地的肥沃程度也不一样,可以说是一个不可控因素。像华南地区土壤肥沃,超级稻的产量自然就高,但在一些中低产区,超级稻虽然能实现大幅增产,但是总产量还是比不上在高产区种植的超级稻。目前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良法,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当然,今年年初我就公开提出过,超级稻实现高产必须使用化肥,而且必须是与超级稻相配套的超级稻专用肥,2009年冬到2010年春在三亚的超级稻产量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超级稻专用肥,比常规施肥方法增产22%,这种增产效果是综合性的,即株高、穗数、粒数、粒重均有所提高,2010年在湖南溆浦的测试产量已经达到每公顷15.9吨。目前国内拥有一只强大的技术团队,国家发改委提出在2020年增产500亿公斤粮食的计划,按照水稻占40%的比例,即增产200亿公斤计算,从技术角度说,这个任务可以完成。
《中国农资》记者:您刚刚提到了超级稻专用肥,您能简单的介绍一下什么是超级稻专用肥吗?
袁隆平:超级稻专用肥,就是针对目前耕地(物理、化学及生物性状)现状和超级稻的营养生长、生理生长的特点,旨在修复土壤的理化性状的前提下,提高超级稻产量而专门研发的肥料。自2003年3月我们组建超级稻专用肥的研发团队,针对土壤的物理、生物和化学性能的退化现状,开展肥料对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这个历程我们的研发团队走了3年,利用生物酶的缓控释技术又走了2年,降低成本的研究用了3年时间,8年“抗战”啊!走得很辛苦!好肥料还要让农民用得起,这才有意义。而在900公斤攻关的关键时期,江苏绿陵集团和袁氏农业联合成立湖南袁氏生态植物营养科技有限公司,这无疑是对超级稻第三期目标的提前完成打了一针兴奋剂,按照良种良法的原则,有了绿陵超级稻专用肥与袁氏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相配套让超级杂交稻第三期计划乃至第四期计划如虎添翼。照目前情况来看,今年就有望达到大面积示范亩产900公斤的目标。有了好肥料,我们的这几项工程就成功了一半,目前我把900公斤攻关很大一部分希望都放在了超级稻专用肥上,针对超级稻专用肥,我们也做了大量的试验。今年在湖南,我们买来了国内市场上几乎全部品种的肥料,用于超级稻增产的测试,其中施用超级稻专用肥的超级稻明显强于其他,这次试验的结果会在8月中旬彻底揭晓,到时候如果有时间还请记者一定要到试验田里来看看。
《中国农资》记者:这次试验我们一定会去关注,您从事超级稻研究以来有没有什么遗憾或是期望?
袁隆平: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我,答案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没有遗憾,只有追求!曾有人形容我是“洞庭湖的老麻雀”,但是我觉得这个称谓还不算贴切,我应该是“太平洋上的海鸥”。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儿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至于期望,我去年在我80岁生日的时候也说过,到我90岁的时候,我要实现亩产1000公斤,我和我的学生、助手们还将为全世界的粮食安全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