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中国凭借丰富的磷矿资源、充足的电力供应、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在国际黄磷市场居主导地位的局面正在悄然改变。从2006年起,国际黄磷市场逐渐由之前的中国一家独大发展为中国、越南、哈萨克斯坦三分天下。特别是越南,近年来黄磷产业迅速崛起,对中国的出口市场造成较大威胁。
越南早就开始生产黄磷,但因为需要进口中国的焦炭和包装桶,并依靠中国的电力供应,相对于中国而言并无成本优势,长期以来在国际市场地位并不明显。但自2006年中国取消了出口退税、提高了出口关税之后,黄磷出口价格大幅提升,越南的竞争优势凸显,逐渐占据了几乎全部印度市场和一半日本市场。
越南目前的黄磷年产量约3.6万吨,主要用于出口。与中国相比,越南黄磷出口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生产成本优势。虽然中国供给越南的电力价格近两年来也在涨价,但幅度并不大,2010年之前每千瓦时电价为4.5美分,合人民币0.31元;2010年提高为5.1美分,合人民币0.35元;2011年3月继续提高到6美分,合人民币0.39元。这一价格不分丰枯期,比国内价格要低。二是出口税收优势。越南虽然对黄磷征收5%的出口关税,但之后企业可得到5%的出口退税。中国的黄磷出口关税为20%,出口退税为零,另外还需缴纳出口环节增值税。两者相比,越南对出口黄磷征税比中国低约25%。
与中国黄磷出口相比,越南唯一的不足之处在于其服务水平较差——随意更改合同再加上经常不能按时交货,这也是中国尚能保住近半数日本市场的重要原因。日本客户非常看重供货的稳定性,只好在价格和稳定供货之间进行平衡。印度客户则更在意黄磷价格的高低,对于服务水平要求不高,因此他们全面接受了越南黄磷。但是越南在国际市场服务水平低也只是暂时的,随着该国黄磷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其服务水平也将不断提高。
今年以来,中国黄磷产业已将发展的目光越来越集中在降低生产成本、实施节能减排项目以及发展精细加工路线、拓展新的应用需求上。相信这才是中国黄磷产业发展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