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各大煤炭企业上马煤化工项目、地方政府加大煤化工引资力度时,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等部门加紧制定《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防治煤化工项目产能过剩。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在建的新型煤化工项目约有30个,总投资达800多亿元,其中甲醇新增产能850万吨、二甲醚新增90万吨、烯烃新增100万吨、煤制油新增124万吨。新增的煤化工项目动辄投资上百亿元。
除煤制油、煤制二甲醚和单纯的煤制甲醇外,煤化工产业已经扩展到了煤制天然气、烯烃产业等多个产业链条中,被认为是前景广阔、投资价值较大的新能源机会。煤电信息网分析师赵玉伟认为,煤炭企业大量进入煤化工领域,除了抢得先机的因素之外,也不排除企业抢占煤炭资源的可能。
我国煤炭资源都集中在经济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政府为了增加地方税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都希望煤炭能够在本地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将税收落在当地。而地方政府盲目上马煤化工产能的现象,对我国煤化工产业长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这一即将出台的规范文件,被市场视为是煤化工行业的“十二五”总体规划。规范文件更多是针对煤化工产业发展的规划、扶持,并不如其他产业一样的要求控制和限制。但多位业内专家认为,虽然这个规划的着眼点是对煤化工发展的扶持和规范,但根据目前中国能源状况,大规模全面发展煤化工的可能性不大,这个规划文件更多的是对将来新上马的煤化工产业在规模、技术水平上提出明确要求和投资限制,甚至原来下放的一些审批权限也将收归国家相关部委,总体上达到一个规范和治理的目标。
3月,发改委发布《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要求,“煤炭净调入地区要严格控制煤化工产业,煤炭净调出地区要科学规划、有序发展,做好总量控制。新上示范项目要与淘汰传统落后的煤化工产能相结合,尽可能不增加新的煤炭消费量。”
但目前发改委的政策思路仍然是先在煤炭富集地发展。其理由是一些煤炭净调入地区在现有火电厂供煤已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还在积极发展煤化工产业。
编制中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和《煤化工产业政策》,取向为煤炭净调入地区严格控制煤化工,煤炭净调出地区科学规划、有序发展,做好总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