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密切关注食品安全的今天,无论是农资生产企业,还是农资分销企业及其他职能单位,都应从规范使用农资上狠下功夫,确保城乡居民食品安全。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土地、大气等,正随着人类生产的不合理化而伤痕累累,也使得农产品安全、食品安全复杂化,不安全因素时常发生。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险体系非常必要。安全责任应更加明确,监管体系应更加严格,处罚力度应大力加强。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力度,各省、地(市)、县分别建立了绿色食品种植基地,绿色食品认证等,确保绿色食品认证实现跨跃式发展。因此,在抓好农田到餐桌的整个流程时,应规范、认真做好土地检测和养护、田间播种、田间管理(含农资选择使用)、采收、加工各个环节的控制工作。从生产源头方面控制农产品质量,科学使用农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保证。
肥料的使用要合理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民工进城打工,使得农村很少养殖家畜、家禽,堆肥更是少之又少。为了省工、省力、卫生,大量使用化学肥料成了农业种植户的共同特点。事实证明,单纯使用化学肥料不仅养分单一,容易造成某种元素过剩(或缺乏),使得土壤板结,从而影响作物品质,过剩的营养成分还会随着雨水冲刷,地下水径流严重污染地下水。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应大力发展沼气事业,使农民合理使用沼液,沼渣沤制有机肥。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和种植基地必须大量使用有机肥,限量使用化学肥料,根据不同作物种类喜好微量元素不同,采取测土配方施肥的办法,进行合理配方,尽量做到农作物各取所需。
农药的使用须规范
接二连三的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毒韭菜”、“毒豆芽”以及最近发生的“西瓜炸裂”事件,充分说明了不科学使用农药带来的后果,给我们的食品安全敲响了警钟。因此,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必然要求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
在实际生产中应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植物农药,提倡“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用最少的农药把病虫危害降到最低限度,达到最佳防治效果。积极指导农民根据不同作物限量或禁用某种农药。如在生产中,人们习惯用阿维菌素在果树上防治红蜘蛛,但是按照有关“规程”中的规定,阿维菌素在果树上使用属高毒农药,需用哒螨灵等产品替代;阿维菌素在韭菜上使用防治美洲斑潜绳也是人们的一种习惯,但“规程”中阿维菌素在韭菜上使用也属高毒高残留农药,需用天绳胺等产品代替;在西瓜、果树等多种作物上,为了提早上市,提高“卖相”,人们习惯大量使用化学激素进行拉长、膨果、上色、催熟等,从而造成一些畸形果、裂果,品质下降等现象发生,使得农产品果实中农药残留严重超标。
农资规范离不开监管
当前的农资市场渠道多,经营人员知识水平有限,农民更是单户管理,分散使用。再加上农村劳动力打工潮的掀起以及一些不良媒体、“忽悠团”的负面宣传效应,使得农资经营过程中出现偏面夸优点、单一使用、超量使用的不规范行为。另外,在农资使用方面更是缺乏科学指导,尤其是一些生产企业的直销店,不能根据农作物的生产环境条件、生育期,收获间隔期和栽培品种,产品质量要求等,合理规范农资科学使用规程。对此应做到:
1.加大对农资分销人员的监管力度和培训力 度。要像近几年来的规范医院和医药那样,开处方肥用处方药。
2.加大农资分销渠道建设力度。使农肥、农药的分销和使用达到有源可查、有处可选、有理使用、违章必纠。
尽管需要最大程度地科学使用农资,但根据农产品不同品种,采收期不尽相同,到达采收期及时采收及加工,防止在各个环节中出现二次污染。不容忽视在进入市场时进行必要的农残监测,确保食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