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病害,近年来发生逐年加重。稻曲病使稻谷千粒重、产量下降,出米率、品质降低。
天气与栽培对发病的影响。最适宜的发病温度26-28℃。气温在32℃以上抑制发病。凡水稻孕穗末期至齐穗,气温适宜,32℃以上天数少,降雨量较大(或相对湿度高),有利于稻曲病的大发生和流行。栽培管理的好坏与发病轻重也有一定关系。水稻生长中后期,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会加重病害的发展,病穗病粒亦相应增多。
发病后的防治方法:病田在水稻收割后要深翻,以便将菌核埋入土中。水稻播种前注意清除病残体及田间的病源物。合理施肥,氮、磷、钾要配合使用,不要偏施氮肥。鉴于稻曲病对水稻侵染主要在孕穗末期至破口期,所以在孕穗末期至破口期前2-3天及时喷第一次药,间隔7天喷第二次药,能有效防治稻曲病。齐穗期防治效果差,须及时喷药防治。
(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