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碧护妈妈”的“有机农业”梦
访北京成禾佳信农资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胡荣娟
《中国农资》记者 汪洋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亩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用它来种风、种雨、种太阳。”直到现在,成禾佳信农资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胡荣娟每每哼唱起这首儿时熟悉的歌谣,依然显得十分投入和动情……

  “碧护”,这个好听的名字是胡荣娟自取的。碧,是绿色大地;护,是精心呵护。在网络上,胡荣娟的名字又被熟悉她的人亲切地称呼为“碧护妈妈”。她说:“‘碧护’就好比是我的孩子,我的职责就是把这个‘孩子’一点一点地抚养成‘人’,通过建立一种完善的有机生态农业,让它更好地永远造福人类。”

  因梦结缘源自一次培训

  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的军人家庭,但不知何故,从未到农村呆过一天的胡荣娟从小就“喜欢农业,向往大自然”。1986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她毅然选择了沈阳农业大学植保专业。

  胡荣娟的选择,让周围的同学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他们难以理解,这个平时有些“异类”的女孩子,心底里究竟想的是什么?

  到了学校,胡荣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好像越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这让胡荣娟有些想不通。直到快毕业时,学校组织学生到农村去实习,胡荣娟这才理解农村太穷、农民太苦,这些从农村“跳”出来的孩子们再也不愿意回到原来的环境中。

  胡荣娟至今还记得,她实习的地方是辽宁省黑山县励家镇李家村。“当时给我的感觉是,农民太苦了,特别是农村的女孩子,每天早晨五点钟起床,先喂猪,再干活,之后骑着自行车去上班。”胡荣娟说,让她感触最深的是,消息闭塞的农民缺乏最基本的植保知识:“玉米有了虫子,他们就把‘六六六’粉用布一包,在地里抖。这是已经禁用了多年的农药呀,他们就这样使用,一点安全措施都不采取。”

  那次实习,对胡荣娟触动很大,她觉得自己这个学农的学生,应该为农民做些什么。但是,无论是1990年被分配到北京市农业局植保站蔬菜科,还是1998年辞掉公职下海打拼,胡荣娟一直觉得,自己的人生似乎还缺些什么。1996年,当胡荣娟参加了在菲律宾举办的“病虫害防治培训班”后,一种生态有机农业的理念顿时打开了这位喜欢“琢磨”的女孩心结。

  尝试追梦因为“碧护”

  和“碧护”相识,源于2003年初。当时还在一家香港咨询公司做技术顾问的胡荣娟有幸接触了一款来自于德国的有机生态农业产品。

  按照德国方面提供的说法,这种产品在种植领域几乎无所不能: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能增加农作物的抗病能力,还能使遭遇病虫害的庄稼起死回生……

  在查阅相关资料后,胡荣娟在脑海里划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是什么样的产品?居然会有如此“神奇”功效?当时的胡荣娟一直觉得德国人夸大其辞的说法,好比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目的无非是让人购买产品而已。

  然而,“眼见为实”彻底改变了胡荣娟当初的判断。那一年,公司拿着样品在上海做对比试验,大棚内一半的蔬菜喷了这个产品,另一半的蔬菜没有喷。10天之后,奇迹出现了,喷过的长势明显好于没有喷的另一半,更神奇的是,其他一些作物试用产品后,农民也纷纷打来报喜电话,当听到农民发自心底的赞美之音,胡容娟信服了。

  之后,公司由于种种推广和营销困惑,始终未能打开销路,最终被迫放弃、寻求其他出路。“这么好的产品,为何不能更好地为中国农民提供帮助呢?”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胡荣娟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她要用自己的方法,把这个来自德国的好产品告诉成千上万的中国农民。

  2006年末,通过与德国方面沟通,胡荣娟和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共借款400万元,一举拿下了“碧护”的中国总代理权,成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公司,她也给公司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北京成禾佳信农资贸易有限公司。

  公司起步初期,胡荣娟身兼数职,既是总经理,又是业务员、技术员。“那时候,很多人对‘碧护’缺乏了解,要么把它理解为普通的叶面肥,要么对它的神奇功效嗤之以鼻。”谈起曾经推广“碧护”的经历,她仍记忆犹新:“虽然产品有明显的功效,但对方却始终‘不感冒’,这时的感受就好像打翻了五味瓶,不是个滋味。”

  实现梦想凭借艰辛执着

  用事实说话,这一直是胡荣娟坚持的理由。“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要用事实的力量去感动对方。”正是通过这一份执着,她让更多人知道了“碧护”,也让更多人因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有一年春节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张口就问,你们给我的是什么东西?”胡荣娟以为是对方抱怨产品不好,没想到对方却激动地说:“你们的产品太好了,我们这里闹冻灾,别人家大棚的蔬菜都冻坏了,我家的啥事也没有。”

  “碧护荟萃宁夏川,治病除害美名传。庄稼作物保护神,真情实意为农民。”“独特的作用、神奇的功效、丰收的保证、农民的朋友。”......在艰辛的推广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和农民通过写信和发短信的方式表达了对“碧护”的认同和感谢。而这些,胡荣娟一直心存感激,她也希望使用、推广“碧护”的工作有一天能拥有一个更庞大的群体来共同完成。

  变经销商为自己的员工,让农民成为团队的主导力量,通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建立一支专业的打药队伍,解决农民一家一户防病治虫难题,促进粮食稳定增产,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这些是梦,而正因有梦,生活才会更精彩。

  胡荣娟被称为“碧护妈妈”,看似很伟大,但在她的心里却有另外一番解读:“在时间和行动中,妈妈要付出很多,有时放在‘碧护’孩子的精力要远大于自己的亲身儿子。”在家的时候,电话始终不断,陪家人的时间越来越少,有时连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都成了一种奢望,看着儿子期盼的眼神,胡荣娟一直觉得对于这个家亏欠的太多太多。

  有付出必有回报。“一种产品短时间能做这么出色,其影响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实属不易,而对一个女性管理者更是难上加难。”每当听到周围的同学和同行发出这样的评价时,胡荣娟听在耳里,记在心上。她始终觉得自己一直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而这似乎才刚刚开始。

  现在,随着公司的一步步壮大,通过建立属于自己的有机农场,形成一套完善的种植、检验、采购标准,被业界热议的绿色食品“碧护美果”也已成为现实,这也标志着她离追逐心中的绿色梦想更近了一步。

  延梦历程还需有机农业

  “一种古老的现象,一个新兴的话题,植物与生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利用了化学物质的释放与传递”。说到这里,“碧护妈妈”情不自禁地背诵起“碧护”创始人、德国籍“碧护爷爷”鲍洛斯(Polus)曾写下的这么一段深情的文字:“昨天阳光是绿色的清风,吹过每个角落.......我不愿做那彷徨的一员,我要让森林走进城市,让自然的气息渲染出生态与和谐的梦想,让园林装饰乡村,让原野的纯朴弹奏的音符深邃而悠扬。”

  胡荣娟说,在“碧护”的故乡德国,人们把碧护叫做“COMCAT”,是互相交流、催化促进的意思。鲍洛斯从1960年就开始研发“碧护”,他当时居住的德国小镇随处能看到田间彩蝶飞舞,花草与庄稼共生。但是,除草剂的使用使大自然失去了颜色,庄稼孤独地生长。化学肥料的施用,重金属等主要污染物破坏了土壤结构,限制了植物根系,田野里很多伴生植物被消灭……

  “碧护”的发明与一项被称作“植物化感”的生物理论密切相关,植物之间是可以互相帮助的,这种帮助的最终结果是让植物都得到进步和改善。

  “碧护”就是要让植物之间不再产生孤独,就好比是在给植物做“培训”,始终感受到一种交流和快乐的氛围,在逆境中寻找突破的力量。胡荣娟感慨,“碧护”带给我太多的惊喜,它打开了我的胸怀和思路,让我改善了自己的品德,用一种更加包容的心态和负责任的态度,去解决一些看似困难却只需往前迈出一步的疑惑。

  如今,“碧护妈妈”的“有机农业”梦还在继续,这正如胡荣娟所说,我们需要更高效的有机农业来生产我们所需要的产品,为了更快、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中国的有机农业,“碧护”将为有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成为未来农业的自然生态解决方案。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